視覺中國供圖
最近,全國部分地區再現打車難。
過去兩周,滴滴快車車主馮先生平均每天多賺了一兩百元,即使他工作時間并未延長太久。“原來每單之間大概要等十幾分鐘到半小時,現在幾乎剛剛拉完一單就能接到新訂單”。
7月1日,《北京市查處非法客運若干規定》正式開始施行。其中,對無證從事網絡預約出租車業務的當事人設定了扣押車輛的行政強制措施,并加大了巡查力度和執法力度,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抓車”。
于是,人們早已習慣的網約車忽然供不應求。7月16日,北京下了一場大雨,這一輪“打車難”問題被再次放大。在三里屯工作的王悅向記者吐槽說,“在非早晚高峰時間段,以前幾分鐘就能約到的車,現在要等半個多小時。”
在微信群里,快車車主們分享著一份“執法地圖”,討論哪些地方又成了被嚴打的“重災區”。馮先生告訴記者,符合規定的網約車不僅需要“京車、京人、平臺證”三證齊全,還必須將使用性質轉為“營運車輛”。這意味著車主不僅要繳納更多保險費用,并按規定年限(8年)報廢。“變成營運性質肯定會影響車輛的保值率,跑快車的成本無疑更高了。”馮先生認為,光這一門檻就足以“勸退”絕大部分車主。
不僅在北京,隨著準入門檻、法規政策的正式執行,近期全國多地對網約車的監管都在趨嚴。對此,滴滴向記者回應稱,“提前預約、多用拼車功能,成功率會相對較高。”
今年1月底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約專車或快車用戶規模達到2.36億,較2016年增加6824萬人,用戶使用比例由23%提升至30.6%。乘客已經習慣了“掏出手機就能打到車”,但網約車實質上是一種非公共交通。
據記者了解,為緩解交通擁堵和車輛尾氣污染,北京市出租車數量常年維持在7萬輛以下,且出租車更新換代時必須選擇純電動車。
多年來從事出租車行業發展研究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軍曾向媒體透露,北京要求網約車京人京牌且監管趨嚴,初衷是希望網約車與巡游出租車形成差異化經營。
實際上,由于各地對網約車的軸距、排氣量的要求比出租車更高,各大網約車平臺也開始向高端市場進軍。
6月29日,滴滴專車宣布品牌和服務全新升級,啟用“禮橙專車”為新的品牌名稱,并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標識。據滴滴品質出行事業群負責人付強介紹,除滴滴主App入口,禮橙專車還將開發獨立App,為高頻用戶提供更便捷的出行選擇。
除了將網約車升級為高檔出行服務,滴滴還試圖建設面向車主的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據滴滴公關部透露,滴滴3年前就已開始布局汽車租賃與運營、金融等領域。
無獨有偶,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正式簽署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確定合資組建出行服務公司。這也是去年12月1日三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又一重大落地項目。
據記者了解,合資組建的出行服務公司,將充分利用三方在車輛資源以及渠道資源等方面的產業鏈核心優勢,并引入跨業界合作伙伴,在人才、技術、組織、資金、市場等各方面進行完全市場化運營,推進商業模式創新。值得一提的是,三方將依托車輛產品的深度定制,利用自身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核心優勢,探索更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務。
三大車企聯手進入共享出行領域,對傳統車企來說是一次轉型發展的機遇,也是一次注定不會太過平坦的挑戰。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顏偉認為,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車企向出行服務商轉型的具體做法仍需探索,“自己生產并持有車輛,可能會導致車企的現金流變成一輛輛車。”他認為,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和品牌,也可以說是研發、供應、生產的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車企在轉型過程中不應放棄這些優勢”。
另一方面,滴滴出行副總裁楊峻也曾公開表示,“滴滴不會去造車。我們的長項是數據分析能力、是對使用場景和用戶偏好的掌握,以及對出行線路的動態規劃,對充電樁站和用戶車輛狀態的動態匹配。”
據記者從滴滴出行處了解,在合作中,滴滴將賦予汽車廠商面向共享出行的規模化、精細化的汽車運營能力。其中最為關鍵的,無疑是“共享新能源汽車設計和標準”的制定。楊峻表示,打造智能出行僅靠數據驅動是遠遠不夠的,滴滴正與車廠積極合作,聯合開發新一代為共享而設計的汽車。“滴滴需要車企在生產、實驗測試、質量、工藝、供應鏈管控等方面的精益產品能力,才能實現行業的協同創新,提供穩定、高效、持續的出行服務。”
在他看來,為智能出行而生的汽車至少擁有以下三大特點:具有主動安全系統,乘坐體驗良好,運行效率高。“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車都是為駕駛者設計的,例如比拼百公里加速、在駕駛艙堆砌高科技設備。而滴滴希望,未來在出行服務市場,汽車更多是為乘坐者設計。”
有業內專家指出,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個人家庭消費領域已經是趨于飽和的存量市場,出行服務運營商才是前景廣闊的增量市場。
楊峻透露,滴滴在超過70萬份用戶調研中總結了未來共享汽車的設計靈感,并分享給了北汽、廣汽、車和家等車企,希望打造出智能出行時代的“神車”。“滴滴希望與車企一起共建出行運營商,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事業。”
“希望這一天早一點到來吧!還是希望以后打車不會這么麻煩。”在大雨中等待近一個小時后,王悅終于坐上了馮先生的車,有些疲憊的她沒有發表太多看法,只說出了心里最樸實的愿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