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時間
俞慧友
不久前舉辦的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一個西南省份宣告該省首個人工智能產業園成立。不過,這已經不算啥新鮮事兒。
近兩年,隨著產業概念的爆紅以及來自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利好,圍繞人工智能產業,各地已經刮起了一股“最炫產業園風”——從北上廣深,輻射到長三角珠三角,再到內陸省份等,由政府或各類機構主導的相關產業園區在各地扎堆上馬,好不熱鬧。
跟隨國家戰略和政策熱點,積極布局發展相關產業,固然是好事。但一擁而上辦產業園區,是否顯得熱情有余,理性不足?
產業園,是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域。其類型豐富,既包括高新區、經開區,也包括科技園、工業區,及各地陸續出現的產業新城、小鎮等。從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看,產業園區的確正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產業園區在開發及運營之初,往往充溢著靠熱門產業“吸粉”的沖動,而缺乏對園區系統的科學規劃,以及融資對接、人才引進、創業咨詢等專業的服務配套。這種單憑一腔熱情就盲目誕下的產業園,很容易出現園區入駐率過低或入駐門檻低、園區企業實力弱、人才“段位”低等“為園區而園區”的現象,不僅區域集聚效應不佳,產業環境與配套不平衡,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還埋下了嚴重同質化競爭的隱患。
其實,不單在人工智能領域,圍繞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等“熱搜”詞匯,種類繁多的各類園區也都在全國遍地開花。
仔細看來,這些“與時俱進”的時髦園區無外乎三種。一種為天生麗質型,本身有深厚的產業、人才、服務配套等積淀,稍微“修煉”即可成園。一種為資質平平型,有資源,但也就“那么多”,先前或以其他產業園名運營,如今又借熱門產業“改頭換面重新出山”。還有一種是先天不足型,本身沒啥產業基礎,在蹭熱點的投資沖動下“應運而生”。而后兩種,委實容易上虛火。
建設熱門產業園區,有良好的大環境支撐發展,是為“天時”,但理性摸清手中有幾張“底牌”同樣重要。畢竟,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只有“面子”沒有“里子”,最終只能銷聲匿跡,死于同質化競爭。
因此,已誕下熱門產業園的“園主”們,亟須“消消火”,補抓幾張利于配套服務的和園區發展亟須的企業、人才“好牌”;正在“跟趟兒”頂層設計熱門產業園區的區域,更需未雨綢繆,為園區未來發展和爭優多備一點兒開園的“干糧”。至少,手里該有一張“補短板”的計劃書。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