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璐 通訊員 賴光林
在秦嶺南麓的柞水縣,這片素有“西安南花園”美譽的土地,不僅以其秀麗的山川和厚重的人文底蘊吸引著世人,更以深厚的軍民魚水情誼遠近聞名。柞水縣慈善協會積極踐行擁軍愛民理念,通過豐富多樣的慈善活動,讓愛的陽光灑滿秦嶺每一寸土地。
柞水縣與人民軍隊的淵源可追溯到革命戰爭年代。“陜南游擊王”陳先瑞將軍曾三次轉戰柞水,與當地百姓并肩作戰,在蔡玉窯、文公嶺等地屢戰屢勝,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計劃。他率領的紅七十四師在此建立紅色根據地,成為紅二十五軍可靠的后方,軍民團結的種子也自此深深扎根。
如今,柞水縣慈善協會將紅色基因融入慈善實踐,每逢清明節、八一建軍節、烈士紀念日,都會組織中小學生前往紅巖寺鎮烈士陵園和乾佑街道板橋溝烈士安置點開展活動。孩子們聆聽老紅軍、老八路講述革命故事,在烈士紀念碑前默哀、獻花,愛國與奉獻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種下,軍民情誼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柞水縣慈善協會始終把擁軍工作視為重要職責。“七一”前夕,柞水縣慈善協會聯合多家單位走進紅巖寺鎮革命老區,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慈善初心”主題活動。
志愿者為20名退役軍人送去慰問品,并與他們座談交流,聆聽革命故事。退役軍人白安周講述的保家衛國經歷,以及“活著的人要把犧牲戰友的信仰傳下去”的獨白,讓全場為之動容。
此外,柞水縣慈善協會與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合作,開展困難退役軍人慰問與救助活動,每年八一建軍節和春節,都會向困難退役軍人發放慰問金,累計慰問困難退役軍人300名,讓退役軍人感受到社會的尊重與關愛。
2024年,柞水縣遭遇“7·19”特大洪澇災害,軍民團結一心共抗洪災。解放軍、武警部隊迅速投入搶險救援,柞水縣慈善協會成為后方支援的“暖心樞紐”。
柞水縣慈善協會第一時間籌集善款善物超1000萬元,南京市慈善總會千里馳援,省慈善協會緊急調撥生活物資。同時,柞水縣慈善協會搭建“軍民互助平臺”,組織志愿者提供后勤保障。
杏坪鎮嚴坪村監委會主任陳小鋒凌晨接到任務后迅速行動,為志愿者準備飯菜;80多歲的王華芳老人每天擇菜、洗菜,眾多黨員群眾騰出自家洗澡間供志愿者使用……這場救災行動,不僅修復了房屋道路,更讓軍民情誼在救災中得到進一步升華。
近年來,柞水縣慈善協會不斷探索擁軍愛民新路徑。2020年,商洛市經濟協作聯誼會柞水分會暨柞水縣各界愛心濟困協會成立,通過“政協牽頭、企業聯動”模式廣泛募集善款。
柞水縣慈善協會會長石煒帶頭捐款10萬元,動員西安創業的愛心人士捐款30余萬元。4年來,累計向329名困難大學生發放濟困助學金90.4萬元,其中不少是軍屬子女。
柞水縣慈善協會還與醫療機構合作,為退役軍人提供健康保障。馬應龍醫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柞水縣中醫院建立肛腸疾病治療中心,并捐贈價值200萬元的藥品,有效緩解了災區醫療物資短缺的困境。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柞水縣慈善協會將軍民團結的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柞水縣慈善協會向29個村(社)慈善幸福家園撥款45萬元,支持示范村建設和新民風積分超市建設。
杏坪鎮腰莊村在慈善資金支持下,打造“美麗鄉村”,發展木耳種植、生豬養殖產業,年產值突破500萬元;馬房子村依托高鐵建設機遇,推動搬遷戶融入旅游服務產業鏈,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同時,柞水縣慈善協會積極推進“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在全縣創建82個慈善幸福家園,紅巖社區和沙坪社區被命名為“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建設示范社區”。
這些慈善幸福家園為居民提供了學習、娛樂、鍛煉、就餐等優質服務,在改善民生的同時,也增進了軍民之間的感情。
從革命年代的并肩戰斗,到新時代的攜手共建,柞水縣軍民情誼始終深厚。柞水縣慈善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秉承“慈善不是施舍,而是攜手同行”的理念,深化擁軍愛民工作,讓軍民團結的旗幟在秦嶺深處高高飄揚,讓慈善的陽光永遠溫暖人心。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