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新聞背景:《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庫。
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即將召開,民盟陜西省委會提交提案指出,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已進入“建起來”“多起來”的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國家高端智庫已顯現“領雁效應”,但距離“強起來”還有差距,建議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高質量建設,打造博專并重、質量齊升的“智庫陜軍”品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撐。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將智庫分為8類,包括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研院所和企業、社會智庫。中國智庫索引(CTTI)分為9類,新增“傳媒智庫”。
省民盟指出,我省與全國情況類似,各類智庫在距離決策核心、政策分析能力、學術研究能力、政策系統內信息、地方情境性信息、成果傳遞通道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分布。同時,我省還沒有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2016年至2020年被中國智庫索引(CTTI)收錄的只有30家,包括黨政部門智庫1家、社科院智庫1家、黨校行政學院智庫2家、高校智庫25家、其它智庫1家,發展質量明顯不足,缺乏有較強影響力的活躍智庫。雖然2020年9月“陜西智庫聯盟”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省內力量的凝聚,但仍需改革體制機制,推動智庫協調、有序、健康發展。
基于我省智庫發展現狀,省民盟建議,應綜合考慮水平層次、資源互補、分工合作等因素,由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牽頭建設“陜西新型智庫數字化平臺”,圍繞國家和省市熱點政策及戰略問題,從事智庫研究、人才培養、評價和管理咨詢,提升陜西智庫的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研創《陜西藍皮書:陜西智庫發展報告》,提升平臺的品牌效應。積極加強平臺與政府間的聯系,持續優化智庫服務體系,推動智庫專家深度融入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操作等環節,形成以“對接需求—調查研究—推出報告—拿到批示—改進政策—起草文件—編寫手冊—參與試點—建立標準—開展評價—推廣經驗”為核心的服務、成果與效果體系。
在制度保障方面,省民盟建議,建立智庫成果使用制度,制定規范的實施細則,強化剛性約束,構建起從政策建議到政策實施的閉環體系。可參考《全球智庫報告》等國際上較為權威、具有公信力的評價體系,制定《陜西省新型智庫總平臺評價指標體系》,并定期更新。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