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電商發展破解“農產品上行”的問題,近日備受關注。這不僅是因為“農產品上行”問題非常重要,幾乎是一個“常為新”的難題,也因為產業電商被寄予了厚望,人們希望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產業電商能夠在解決農產品上行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
近日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顯示,電子商務直接從業人員和間接帶動就業達4250萬人,同比增長13%。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發布的《2017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截至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數量為77640萬人。
電子商務的發展規模是舉世矚目的,它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也非常明顯,前幾年經常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是電子商業是否扼殺了傳統就業崗位,現在人們已經幾乎不再提起。坦率地說,這是一個假問題,這不僅是因為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增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電子商務的發展并不僅僅是對傳統零售業的一種簡單替代,它不僅為社會帶來了新增的就業崗位,而且還在不斷與產業發生融合,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它是扶貧、農村傳統的產業升級的一大抓手。
傳統電子商務以銷售為主,以流量為王,交易量帶來銷售量,而現在對于農村而言,電子商務對農村的深耕已經超出了原來以銷售日用品到農村的范疇,產業電商已被寄予厚望,產業電商就是深耕一個產業鏈,做好上下游的貫通,它已經被看作是解決“農產品上行”的一種希望與解決方案。由于我國農村生產與銷售仍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特征,產業基礎較為落后,商品流通環節缺乏標準化,“農產品上行”難題仍待破解。農村產業電商,就是電商和農村傳統垂直領域的結合,產業電商更強調對產業鏈的把握和對鏈條的效率提升。農村電商需要創造出一條新型高效的產業鏈,包括農資采購、產品生產、加工、倉儲、檢驗、包裝、銷售、物流等環節。
在這方面,大型電商比如京東等已經在開始探索,京東不久前剛剛幫助云南解決了大蒜滯銷事件,據劉強東介紹,京東成立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去年幫助了二十多個地區消化了滯銷農產品。同時,劉強東也呼吁地方政府不要盲目發展水果產業。根據我們的數據,現在絕大部分的水果基本都是供大于求狀態,最近幾年大量進口水果也蠶食了部分國產水果的市場。因此,劉強東建議,逐步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慢慢做成品牌才能讓消費者和農民都受益。
可見,電商可以根據自己的大數據,以及比較成熟的倉儲、物流經驗來幫助地方農戶高效地解決農產品滯銷,并且也能為地方產業發展把脈,找準方向。產業是核心,電商是杠桿,關鍵是找到結合點。對于傳統電商來說,傳統的以流量為王的銷售時代已經過去,如果需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精細化的深耕不同領域,近年來跨境購、跨境電商等表明了電商的精細化分化,對于電商來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其中既有電商支持國家發展的考量(比如,京東在黑龍江饒河縣以蜂產品合作社模式進行精準扶貧),又可以為電商的自身發展找到更多的商機。
電商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帶動就業的傳統范疇,在未來,電商會與農村發生更深層次的互動,助力農村產業振興。與此前的電商將產品銷售到農村不同,這銷售日用品到農村主要是靠市場自發的力量,產業電商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作為一種重要的推動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地方政府需要積極地為本地引進電商人才,積極建立本地的創業孵化園,吸引本地籍大學生的回流創業,都將會為本地產業電商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曾在內蒙古扎蘭屯市掛職副市長的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秋霖,就在其掛職主管當地電子商務工作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到了“一根網線的力量”——正在連接中國鄉村和全世界。他告訴筆者,技術和市場的變化,確實給農村的產業發展帶來了機會,必須抓機遇,所以以電商為突破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也是不得不為。地方政府發力的重點在于營造創業創新的環境,激發創業創新的動力,這不是找個服務商搞搞培訓、做點策劃就行的,歸根到底需要有踏實開拓的企業和人才,無論是引進的還是本地培育的。
總而言之,電子商務與農村等垂直領域不斷發生互動融合,產業電商有望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手段,當電商通過平臺與互聯網思維為農村以及產業帶去實實在在的利益與轉型,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和農村整體發展也將會被破題。
編輯: 楊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