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三尺講臺 四代傳承 五人堅守

2018-09-11 10:28:02  來源:新華網  


[摘要]“我家四代都是教師,爺爺在藕塘鎮教私塾,父親在元疃鎮教書,我在汪郢小學當老師,兒子和兒媳在龍塘鎮教書?!?6歲的安徽省肥東縣退休教師汪明雷老師說到自己一家的從教經歷,眼睛里滿是興奮和自豪。...

  汪衛東在給學生上數學課。資料圖片

【慶祝第34個教師節】

  “我家四代都是教師,爺爺在藕塘鎮教私塾,父親在元疃鎮教書,我在汪郢小學當老師,兒子和兒媳在龍塘鎮教書。”76歲的安徽省肥東縣退休教師汪明雷老師說到自己一家的從教經歷,眼睛里滿是興奮和自豪。

  汪明雷沒有見過爺爺汪緒常,但在父親和村里老人的口中,爺爺是四鄰八鄉有名的私塾先生,因為德高望重學生眾多,被尊稱為“老夫子”。鄉里有大小事,總要和爺爺商量,從爺爺那一代起,汪家就以詩書傳家,代代都從事教育。

  汪明雷的父親汪調仇,從小跟著汪緒常上私塾,飽讀詩書,在新中國成立后接過父親的教鞭,成了元疃鎮一名公辦教師。

  對于父親,汪明雷印象很模糊:“父親在鄰村教書,總是從一個村小調到另一個村小,平時吃住在學校,和家人很少見面。”通過父親的教材,汪明雷知道,父親什么課都教,“那個時候的村小老師,都是教全科。父親總是很忙的樣子,幾乎不顧家,回家就是備課。家里插秧割稻,都是母親帶著我們幾個孩子干。”

  憶起父親,汪明雷有些內疚。汪調仇是1976年去世的,按照當地的風俗,第二年要做“周年”,重視程度和入殮差不多。“那個時候我是民辦教師,正在縣里集中培訓,不準請假,竟然沒能回去參加。”

  2006年退休后,汪明雷和老伴兒一直住在安徽省肥東縣元疃鎮汪郢村。記者去采訪的時候,坐在他家的老屋里,汪明雷拿出他家人獲得的獎狀和發黃的照片向記者展示,看到父親的黑白照片,他的神色有些黯然。

  和他父親一樣,汪明雷的小學也是在祠堂讀的,1958年考到肥東縣白龍中學,成為白龍中學第一屆初中生。“那個時候學校的教室都是土墻瓦頂,雖然條件簡陋,但是我們學習得很快樂,所有人都如饑似渴地學習,渴望能為國家作貢獻。”

  1961年,汪明雷初中畢業,回村務農。

  汪明雷從小喜歡唱歌,對音樂情有獨鐘,在生產隊勞動的間隙跟著別人學拉二胡,一把破舊的二胡竟然被他拉得得心應手,遠近聞名。不久,他便被大隊看上了,成了宣傳隊的骨干。

  1970年,一度停課的各級學校開始陸續恢復教學,幾乎每所學校都嚴重缺少老師。汪明雷家所在的汪郢小學那會兒正缺音樂老師,經生產隊推薦,能說會唱的汪明雷順利地當上了汪郢小學的音樂老師。“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想過多少次,像父親和爺爺一樣拿著教鞭,走上講臺。”

  從1970年到1998年轉正,汪明雷當了28年的民辦教師。

  汪明雷說,民辦教師一個月的工資是18塊錢,國家發12塊,村里補助6塊,還時常發不到位,經常拖欠,但汪明雷樂此不疲。“再苦再累,往講臺上一站,立馬像換了一個人,精氣神都來了。”剛開始,他帶音樂課,拉著二胡教孩子們唱歌,后來語文、數學、體育都教,成了全科教師,教學骨干。“汪郢小學有11位教師,除幾個是國家正式教師外,大部分是民辦教師。”

  工資維持不了家庭生活,在教書的同時,汪明雷家里還種了十幾畝田。那時候,汪明雷過著“日不見太陽,晚不見天”的生活,天不亮就要下地犁田打耙,白天要給孩子們上課,下午放學又要繼續田里的農活,“帶月荷鋤歸”是常有的事。“最哭笑不得的時候,就是這邊田只犁了一半,那邊孩子們在等著上課。”汪明雷說。親戚朋友都不理解,愛人也開始抱怨:“‘民師好比丁香女,早晚要被張郎休’,教到最后不頂用。”可是在汪明雷看來,他既然選擇了當教師,就應該像父親和爺爺一樣,不能輕易放下責任與擔當。中間有無數次轉崗,但是,汪明雷舍不得講臺和孩子,依然選擇了堅守,一直到2006年退休。

  “母親抱怨歸抱怨,內心里還是支持父親的。所以,她開始學使喚牲口,學犁田。”1974年出生的汪衛東,作為汪明雷的長子顯然對這個家庭有自己的認識。他認可父親汪明雷的從教行為,并對母親的默默支持表現出由衷的贊嘆。

  汪衛東一邊幫母親放牛栽秧干農活,一邊坐在父親的課堂里讀書。1992年,初中畢業的汪衛東考上了肥東師范。那時候,肥東師范比縣城最好的高中肥東一中分數線要高出三四十分。考上肥東師范就意味著鯉魚跳龍門,不僅農轉非農戶口,而且每月都有30斤大米,20元菜金的補助,不用給家庭添負擔了,更為重要的是離自己的教師夢更近了。“父親當了大半輩子民辦教師,我要成為一名國家正式教師,把他的教鞭接過來。”

  1995年,汪衛東師范畢業分到了肥東龍塘學校。從教13年來,他從普通教師到班主任,從音樂老師到數學老師,現在已經成了學校的教導主任,教學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汪衛東說,龍塘學校雖然是所農村學校,但是硬件軟件逐年提高,新時代新氣象,青年教師也當有新作為。

  在工作中,他認識了同事陳興粹。共同的事業,共同的追求,讓兩人暗生情愫,很快結為連理。這對夫妻也成為汪家第四代講臺上的堅守者。

  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時代在變,不變的是一家人對教育的執著。堅守是一句無聲的誓言,在江淮分水嶺上一個普通的農家代代相傳。(記者 常河 通訊員 張華)

編輯: 孫璐瑩

相關熱詞: 教師 講臺 傳承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怀宁县| 日喀则市| 洞头县| 江陵县| 西安市| 辽中县| 南京市| 德州市| 莱阳市| 平度市| 五原县| 桑植县| 安新县| 淮阳县| 阿坝| 景洪市| 五台县| 清丰县| 商都县| 平度市| 崇阳县| 英吉沙县| 大石桥市| 淮阳县| 叙永县| 凤翔县| 息烽县| 瓮安县| 黄平县| 玉树县| 屯昌县| 萨嘎县| 贵港市| 贵阳市| 芮城县| 绥德县| 海门市| 三穗县| 右玉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