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簡稱報告)發布。報告指出,未來,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更多的人口將從個體遷移轉向家庭遷移。未來將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空間擴散的城市形態正帶動更大的區域走向繁榮。
報告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宜居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宜商競爭力指數,對2018年中國兩岸4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8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華商報記者對比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的《2017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發現,西安的城市宜居競爭力下滑了27位,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從城市視角,審視西安、咸陽、寶雞等我省大中城市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潛能與活力有哪些?
綜合經濟競爭力——西安排32位
城市的創新能力越強,其綜合經濟競爭力就越強
2018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從二十強城市區域分布看,絕大多數位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以及港澳臺地區,且多處于都市圈內,其中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珠三角都市連綿區分別占據二十強中的6席和4席。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標衡量方法,包括GDP連續五年平均增量和地方人均GDP。與2017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前3名沒有發生變化。從總體變化來看,東莞、無錫上升3位,沈陽、大連大幅下跌,分別下降了20位和36位,并且南北分化加劇、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
就西安來講,綜合經濟競爭力2018年排32位,2017年居29位,相比下滑3位。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的綜合增量競爭力排名有升有降,表明中西部中心城市之間在經濟發展上你追我趕、競爭激烈。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丁如曦認為,2018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與城市R&D投入指數、專利申請數以及與衡量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指標間整體保持顯著正相關關系,即城市的創新能力越強,其綜合經濟競爭力就越強。2018年,中國城市綜合增量競爭力與第三產業占比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且相較于那些產業結構較低的城市,這種正向相關關系在產業結構層次和水平普遍較高的城市更為突出。
西安理工大學扈文秀教授表示,對西安的排名和評價比較符合實際。近年來,西安的經濟發展指標靠前,營商環境尚可。但跟東南沿海先進城市相比,存在經濟還不夠發達,民營企業發展程度不足等問題,這屬于西部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西安等西部城市,接下來要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需注重調整經濟結構,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注重人居幸福感等,實現高質量發展。
“西安是非常有潛力的城市。”經濟學家李大霄對華商報記者分析,西安有眾多的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科研、文化非常有底蘊。而且西安人口的聚集逐年提高。
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表示,各城市有不同的分工,城市功能和職能不同,本身不在一個層面上,存在一些不可競爭的因素,各城市先天、后天發展各自不同,房價、家庭資本都不同,具有一些不可比要素,城市競爭力方面不能簡單對比,不能脫離實際,而是應該從實際出發。
可持續競爭力——西安下降7位
人口、人才和產業是提升可持續競爭力的根本
城市逐步演變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并得到空前繁榮和發展。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發展面臨各種嚴峻考驗。因此,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每個城市追求的發展目標。
2018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成都、蘇州。
近三年來香港始終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的全國首位,體現出其經濟的發達,2018年香港的知識城市排名第六,和諧城市、生態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均排名第一,體現出其綜合實力的強大。
與2017年相比,中部城市武漢則跌出10強,蘇州進入全國可持續競爭力10強,西部重點城市成都上升1位,由2017年的第10名上升至第9名,成為西部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唯一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西安由2017年的18名下降到25名,下降了7位。
報告分析認為,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且重點城市并未很好的帶動周圍城市發展,導致東西部發展差距進一步增大。西部地區地處我國內陸,沒有對外合作的地理優勢,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發展,西部地區也應借此契機加強對外合作。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王雨飛在報告中提出,大城市擁有良好的人才基礎和經濟基礎,依靠科技、人力、文化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是其實現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城市要從模仿和學習轉向創新和引領,提升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和引領能力。
“人口、人才、產業,是一個城市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李大霄表示,對西安等西部城市來說,第一要發展人口,吸引人才。怎么樣把高素質的人口進行聚集?在這方面要多下功夫。另外,產業配套相對完善,是提升可持續競爭力的第二個根本條件。
西安宜居競爭力下滑27位,排全國第51名
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與房價上漲關系密切
2018年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是:香港、無錫、杭州、南通、廣州、南京、澳門、深圳、寧波和鎮江。廈門、上海、北京等城市位居第十一到第十九名,西安位于51名。
較2017年的排名變化來看,二線城市如石家莊、唐山、太原、重慶、濟南的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45位、30位、28位、17位和11位,而中山、西安和長春的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分別降低了21位、27位和39位。
研究表明,以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經濟環境是造成城市宜居競爭力差異的主要方面。
天津理工大學副教授,經濟學博士李博在報告中指出,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是建設國際一流宜居城市的重要前提,要及時彌補交通擁堵、停車難、就醫就學難、公共服務差距大等城市公共服務短板,努力提供高質量、均等化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構筑具有吸引力的宜居環境,才能為打造創新環境、培養集聚優質人才創造基礎。
西安理工大學扈文秀教授對華商報記者分析,從排名看,經濟、社會、環境、生活是緊密關聯的,營商環境是商業環境高度發達以后延伸出來的指標。當然了,一些地理、人文要素跟先天情況、歷史因素有關,南方城市本來就山清水秀,城市往往更加宜居。
2017年西安宜居競爭力排名還處于中上水平,而僅僅過了一年,西安排名大幅下降27位,原因何在?有本地不愿具名的經濟分析人士表示,一年時間,自然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常消費環境不會出現太大的改變,唯一改變明顯的就是西安房價的大幅上漲,在居民收入增長幅度不大的情況下,房價的大幅上漲自然成為西安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西安宜商競爭力表現搶眼,排全國第16位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西安宜商競爭力的保障
2018年宜商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天津、重慶和青島。香港和北京的宜商競爭力處于最高等級,遠遠領先前十名中的其它8個城市。其中,西安位于16名,排名相對靠前。第 6 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水平較為接近,競爭激烈。
世界銀行發布的多次評估報告指出,擺脫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報酬更高的工作機會,而這有賴于該經濟體擁有良好的宜商環境,而良好的宜商環境不僅應當擁有良好的環境,而且還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這一需求輸送出去的能力。
扈文秀表示,從營商角度,東部沿海發達,江浙等地方的企業經歷了時間的檢驗,發展基礎良好,更加注重契約精神,企業更加注重社會責任等,這是西部省份的一些城市和相關企業應該學習借鑒的地方。西部很多城市經濟結構屬于國企主導,還在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基礎設施投資、轉移支付、金融支持等不理想或者有差距,民營企業不夠發達,需要學習借鑒東部先進城市,不斷改進。
有業內人士表示,西安宜商競爭力在全國表現搶眼,主要與近年來西安持續提升營商環境關系密切,良好的營商環境是西安宜商競爭力的保障。“店小二服務意識”已經在西安扎下了根,這種服務意識讓到西安投資、經商、居住的人感到舒心滿意。對城市來說,在邊界擴大以后要提升管理水平,發展配套產業。
張寶通強調,城市性質不一樣,應該注重突出優勢、合理分工,講特色發展。發揮區位優勢,從實際出發,注重特色發展,文化自信,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等各方面都要自信。和其他地方不一樣,西部城市走自己的道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研究城市的具體功能、合理分工。
寶雞渭南咸陽等“要向前趕”
發展勞動密集、土地密集的實體產業是方向
除了西安,我省的渭南、咸陽、寶雞等城市的排名大多位居中后區域,這些城市的發展也引人關注。
王雨飛表示,中小城市醫療、教育等重要資源的缺失,限制著中小城市規模的擴大;同時,中小城市交通隱患、環境污染的壓力也日趨增大。相比大城市發展的充分性,中小城市處在可持續競爭力的下游,需投入更多的關注。西部的重點城市也應發揮其帶動作用,引領周邊城市共同發展,共同形成我國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扈文秀說,西安、咸陽一體化已經在推進,其他城市還要更加努力抱團發展。前些年曾經提出關中-天水經濟區,當時考慮經濟發展圍繞交通布局,接下來主要還是結合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和西安的發展機遇,推進關中一體化,建立關中產業帶等。因為這幾個城市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聯動作用,是可持續的,不是孤立的,不妨統一規劃、協同發展,同時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宜居等因素。目前可以在前期基礎上,發展關中產業帶,把寶雞、渭南等更加科學、精準規劃,沿著隴海線規劃產業帶。
關中平原城市群怎樣協同發展呢?張寶通認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獲批后,各城市如何協同發展是一個重要關注點。特別是部分城市的高鐵修通后,城際交通便捷了,流動經濟會發展起來,會引起虹吸現象,資金、技術、人才被西安吸引走了,其他城市發展遇到了問題,這個現象正在天水等城市發生。地級市的產業不能盲目攀比西安,不能以高科技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而應當發展勞動密集、土地密集的實體產業,像寶雞那樣吸引東部的產業轉移。這樣,西安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的產業就會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格局,關中平原城市群就會合作共贏,協同發展。 華商報記者 劉百穩 黃濤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