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要切實把寶貴的資金用好,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如何解決好教育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三名來自陜西省教育系統的全國人大代表結合工作實際談了自己的體會,發表了各自的建議。
近年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我國教育大步向前,可以說,這是一個分水嶺,是判斷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主要標志。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努力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培養壯大優秀的教師隊伍是源頭活水。”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認為,要破解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的難題,可通過與城市優質學校建立“一對一”幫扶關系等手段,切實提升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更為重要的是,要增強教師這份職業的自豪感,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中,只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看來,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方面,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還是較為明顯。
“受資源、環境、人才等多重因素影響,要解決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依靠自身努力和國家政策支持‘雙向發力’。”吳普特建議,通過適當擴大“雙一流”高校的規模,促使東部優質人才、教育、科技資源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流動。
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涉及億萬群眾,不同群體對教育公平都有自己的現實需求。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認為,教育公平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受訪的陜西省代表普遍認為,“公平”“質量”兩個詞,彰顯出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新使命。大家一致認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推進教育公平,補齊民生短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記者 周明)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