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神經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19年,擅長急性腦血管病、神經脫髓鞘病變的診療,在腦血管病后功能康復指導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隨著影像學的發展
我們發現了無癥狀性腦梗死
也叫做靜息性腦梗死
“無癥狀”是否等于“無害”?
大家是不是可以視而不見?
今天聽省二院專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不少老年患者在其他疾病或癥狀進行影像檢查時,在影像報告上常出現腔隙性腦梗死等描述。無意中發現有梗死灶,甚至有些病變已經軟化。然而這些患者并沒有出現肢體癱瘓、麻木或語音不清等腦卒中的癥狀和體征。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無癥狀或靜止性或隱匿腦梗死。
這類無癥狀腦梗死患者
是罹患腦卒中或認知障礙(癡呆)
高風險人群
對其采取預防性治療措施
可能降低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但過度診斷、過度治療、過度緊張
又將帶來不必要的不良反應和經濟負擔
是高風險人群,又不能過度診斷
是不是要暈了
還是跟著小編
來具體了解下
無癥狀性腦梗死到底是怎么回事
無癥狀性腦梗死是指患者沒有明確的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既往病史,但在頭顱CT或MRI檢查時發現有與腦血管分布一致的腦梗死灶或腦部軟化灶,而臨床上沒有與此病灶相關的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這類CT或MRI梗死病灶的直徑≥3mm。也有直徑在3mm以下的病灶為微梗死,直徑3-15mm的病灶為腔隙性腦梗死。
無癥狀性腦梗死發病率
是有癥狀性腦梗死的10倍
易發生在老年人群
在總體老年人中無癥狀性腦梗死的患病率從8%--28%不等,且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每增長1歲,患病率增加0.3%--3%。研究發現超過20%的老年人存在無癥狀性腦梗死,其中30%--40%的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超過70歲。在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衰竭或心房顫動、心力衰竭、頸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疾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疾患的人群中,其患病率更高。
無癥狀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
與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一致
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
另外,顱內或心臟手術等
也可能增加無癥狀性腦梗死的發生風險
有些血液疾病和慢性疾患
均為無癥狀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
診斷標準
1.CT和(或)MRI發現腦內有梗死灶或軟化灶。
2.沒有相應的臨床表現。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腦出血引起的軟化灶。
4.如果DWI顯示為明顯高信號,則為新發腦梗死。
5.沒有腦梗死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
如何治療
★目前理論上認為使用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能夠預防血栓形成,但在無癥狀性腦梗死方面尚缺乏臨床循證的依據支持。
★確診后,應進行血管因素的篩查,輔助檢查主要為血常規、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經顱多普勒超聲、頸部血管超聲、心電圖、心臟超聲、頸部血管和顱內血管CTA。有條件者可做DSA檢查。
★控制和治療危險因素(血壓、血糖、血脂、心臟病變、吸煙、情緒障礙等),是預防患者進一步發生癥狀性卒中、認知障礙癡呆的重要措施。
無癥狀腦梗死的發病
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了
越來越年輕化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
一定要注意這些癥狀的發生
做到早期診斷、積極預防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