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鵬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服務業迅速興起,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如何讓老年人晚年更加安穩幸福,備受社會關注。
6月14日,陜西省首屆健康養老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行。會上,來自國內外多個地區的專家、學者就健康養老話題進行研討,為使更多老年人后顧無憂,精神愉悅,樂享晚年貢獻智慧。
從醫養護融合到健康管理
“從醫養結合到醫養護融合發展,是未來健康養老發展的一大趨勢,可滿足老年人各個階段對于醫療、養老、護理的不同層次需求,從而實現養老模式的全方位整合。”論壇上,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翟紹果作主題發言。他認為,老年人本身多種風險并存,而現有制度安排卻是分置運行,這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浪費,也阻礙了老年人生命質量的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改善,傳統的單一養老模式無法滿足老年人在醫療等方面的需求。翟紹果介紹,高齡化趨勢愈加明顯,失能老人逐漸增多,解決這部分人群護理問題受到普遍關注,“醫養護”新型養老模式呼之欲出。
“首先是醫養護資源的整合,其次從醫養護服務的整體實現出發,在醫養護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構建老年人醫療服務、養老服務和護理服務的綜合體系。”翟紹果從頂層設計出發,闡述機制要點。他認為,醫養護融合不僅是將醫療、養老和老年護理等制度和服務的簡單疊加,更需要在制度優化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和技術的革新,實現醫療、養老和護理服務的有機融合與質量提升,建成制度統一、管理有效、服務優化、質量提升的老年人醫養護融合體系。
心理服務提升健康素養
老齡化程度加深的同時,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凸顯。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本次論壇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之一。
“比如退休后身體上的衰弱,慢病困擾,伴侶或朋友的去世等,容易使很多老年人會產生自卑、無價值感、不安全感等心理,這些心理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處理,就會導致抑郁或者焦慮。”天津師范大學老年心理研究所教授張曉華表示,老年人是特殊群體,生活狀況、身體狀況和社會關系的變化,都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
如何呵護老年人心理健康?張曉華認為,除了鼓勵老人增加親人陪伴、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外,政府要充分發揮公共衛生服務角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制定服務法規,廣泛開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今年4月,國家衛建委印發了《關于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的通知》,明確2019年至2020年在全國選取1600個城市社區、320個農村行政區開展工作。張曉華認為,通過項目實施,既能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和需求,提高基層人員心理健康服務水平,增強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的識別能力,同時也能增強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識,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營造老年友好社會氛圍
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老年友好城市”的理念。2009年,我國在借鑒世界衛生組織老年友好新理念的基礎上,在全國7個省市15個城市開展了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2012年,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寫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專門增加了“宜居環境”一章,成為修法的最大亮點。
什么是老年宜居環境?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老年型社會決定了必須站在老年群體的立場與角度,真正以老年人為本,在城鄉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自動自覺地根據老年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建設適合老年人需求的社會軟硬件生活環境,促進老年人與其他年齡群體共融發展。在本屆論壇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從容為大家科普什么是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從老年宜居環境這個概念提出至今,李從容一直做這方面研究。她介紹說,通過對國內各大城市一系列的數據測評,各城市老年保障環境宜居度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17年之前,西安各項數據得分“一般”。從2015年開始,西安市由“一般”轉向“較好”,2017年至今有了較大提升。
“西安在環境空氣優良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均存在較大障礙。”李從容依據數據分析結論建議,西安應加強環境治理,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著重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破解未富先老困局。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