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北京藍皮書:中國社區發展報告(2018~2019)(社區養老專題)》新聞發布會暨中國社區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我國正面臨老齡化日益加快的趨勢,同時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少子化和家庭結構小型化使得傳統家庭養老的壓力驟增,已經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如何走出一條既滿足老年人需求,又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之路?從國際經驗來看,強調“以社區為主的長期照護服務覆蓋”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國借鑒,也更符合我國老年人傳統觀念。
課題組調研發現,基于調研結果,《報告》提出了社區居家養老的幾個發展方向。第一,未來社區養老服務發展應注意轉變政策導向,實現社區養老服務從“事業”導向轉向“事業+產業”導向,從普惠性支持轉向重點人群支持。其次,社區養老服務內容應區分政府支持和市場購買,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并注意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社區養老服務發展中的作用。最后,雖然智慧養老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是智慧養老的發展要適度,不能用智慧養老代替人性化的管理。
社區養老服務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模式,“普親模式”“樂齡模式”引發了眾多專家關注。北京市養老服務行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庫成員張啟峰在報告中介紹了該模式的六個特點:一是采取“社區嵌入式”建設,主要以老齡化程度較高、地理位置較好、交通便利的社區為主體,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二是聚焦失能、失智人群,通過在城區進行網絡化布局,實現在社區多點布置,互相聯動。三是打造專業的全人照護模式,比如配置包括醫生、護士和營養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為長者制定個性化照護方案。四是依托智能化科技養老,實現社區機構、居家老人、子女三方的實時互動和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效調配。五是通過標準化建設實現連鎖化復制,實現機構的快速復制和服務管理的統一。六是整合醫療資源實現“醫養融合”,搭建三級醫療保障體系打通“綠色就醫通道”。
張啟峰表示,更符合老年人傳統觀念、管理更加人性化的普親養老機構將開展“社區照護者計劃”,創新服務方式,以中心機構為依托,以社區機構為主體,以居家上門覆蓋周邊社區,打造輻射周邊5公里的社區長期照護服務圈,實現以較低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照護效益。(據中國青年網)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