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5日電(趙春曉) 說起興隆縣,或許讓人感到陌生。這個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的縣,是北京、天津的“老鄰居”,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的組成區域,是擁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的國家級生態保護區。
一進入興隆,翠綠的群山撲面而來,這座素有“中國深呼吸小城”,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與地理優勢,對京津冀區域的生態環境調節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引得企業紛紛矚目。如何平衡發展與生態的和諧共存,興隆正與慕名而來的知名企業,共同謀劃綠色發展大計,譜寫政企共建生態新區的發展篇章。
明確發展方向 建好生態涵養功能區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以張家口、承德為主,構成了東北部生態涵養區,主打生態綠化功能。
興隆是京津兩地的“生態涵養區”,守護著北京、天津的“兩盆水”——密云水庫和潘家口水庫。為保證這“兩盆水”不斷流,即使森林覆蓋率已超過70%,興隆也嚴禁采伐樹木。礦業是興隆的一大支柱,但為了保證“兩盆水”的干凈,2012年以來,興隆關停了幾十家采礦企業。
興隆區域四面環山,國家級5A景區聚集,森林覆蓋率高達71.2%,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8000-10000個,是北京的40多倍。
在林果產業方面,興隆是國家經濟林建設示范縣,是林業部命名的“山楂之鄉”“板栗之鄉”,農民人均果樹超過220株,2015年興隆果品產量達53.12萬噸。
興隆明確以生態立縣為方向,以全域旅游為路徑,全方位打造生態興隆;樹立了“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開放活縣”的遠期四大戰略。興隆縣政府領導表示:“興隆為京津兩地生態保護做出了貢獻。興隆把主產業鎖定在林果生態經濟和生態旅游經濟。興隆人堅信,護好綠水青山,就有金山銀山。”
秉承頂層設計理念 構建“京津興”對接格局
“到興隆買房,進山里養生”已成一部分京津市民熱衷的生活方式。記者了解到,除了優越的自然生態資源,興隆也正以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升級,迎來新的發展。
興隆作為未來承接疏解功能的產業、人口、資金主要承接地,與北京一起,構成北京都市圈,形成共同發展的合力。
興隆將暢通道路交通作為協同發展的重要目標。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承平高速正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京沈高鐵正在按計劃推進;承津鐵路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干線公路方面即將啟動北北線“斷頭路”打通工程;公共交通方面,在保障興隆縣至北京城際公交順利通行的同時,正在加快推動興隆—平谷、興隆—薊縣、興隆—天津公交互通。
興隆地處京、津、唐、承四城市接合部,處在“一縣連四市”的優越區位。預計2019年建成的京沈高鐵通車后,將實現和北京不到一小時的通勤時間。此外,多條高速、立體交通無縫接駁大北京,興隆將融入京津一小時經濟圈,實現與京津唐承四城同步化發展。
如何平衡“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并將以之為基礎達成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預期,是興隆當地政府必須要解答的一道考題。
經濟生態共同發展 政企攜手健康前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興隆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引來了“金鳳凰”。
興隆當地政府秉承城市發展的頂層設計理念,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以高端旅游服務業為戰略支撐,打造“環首都休閑養生微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入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城市運營能力的大型企業與發展商,主導重點項目開發。
興隆縣政府領導曾公開表示,“興隆要發展,要富強,但是我們也要良好的環境和美麗的生態。我們不會以犧牲環境和生態為代價,興隆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綠色崛起之路。”
正是基于興隆當地秉承的綠色開發理念,吸引了中冶置業等多家房地產企業積極進駐,一系列大型醫養結合、舒適宜居的綠色項目落子興隆。
在助力興隆發展的具體規劃上,央企中冶置業的表述極具代表性——公司將以央企社會責任優先,積極配合當地以生態優勢為基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差異化競爭力的發展理念,為當地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來自于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水利部等多部門的數十位專家,曾對中冶置業在興隆開發的項目做過詳細的環保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冶置業的項目始終立足興隆縣現實條件,遵循國家政策,嚴守法律法規和保護性開發準則,以一系列生態節能技術實施綠色環保開發,充分履行著央企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
據了解,中冶置業開發的中冶·興隆新城項目,將建設成為集合生產、生活、生態合一,集產、城、文、人于一體的新城。
在整體規劃方面,以“一心,一軸,兩帶,三谷”為城市發展脈絡:“一心”是興隆的服務核心區;“一軸”是通往洲際假日酒店的步行景觀軸;“兩帶”分別為代表城市動力的生活帶和點亮興隆的景觀帶;“三谷”是百花谷等唯美谷地。在城市配套方面,將建有商業核心、康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項配套,全新營建宜居、宜養、宜業、宜游的興隆新城。
業內人士曾評價該項目“是當地政府與央企通力合作,潛心研究興隆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的代表性項目。”而迎來全新發展階段的興隆,恪守生態綠色的底線,打好生態宜居這手牌,勢必將為區域帶來新的發展氣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