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戴森小家電的造車夢
特斯拉或許怎么也沒想到,它最新的對手,會是一家小家電企業。隨著幾輪預告,戴森造車的輪廓終于浮出水面。據彭博社報道稱,當地時間23日,戴森首席執行官Jim Rowan宣布,戴森將選擇在新加坡,而非英國和中國,來生產其首批電動車,希望能借此明確其業務。這座兩層樓高的生產工廠將于12月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完工,2021年推出第一款成品。
戴森的目標十分明確。Rowan在發給員工的郵件里寫道,“我們在新加坡現有的業務發展和團隊,加上該國重要的先進生產技術,使該國在候選國中領先”。“高超的技術專長和專業性”抵消了其高成本基礎。此外,新加坡比較靠近汽車銷售高增長的市場,擁有廣泛的供應鏈和熟練的技工。
戴森跨界造車并非一時興起。不久前,戴森就已經在英國注冊“Digital Motor”商標用于汽車業務,并宣布投資1.16億英鎊在英國南部Hullavinton Airfield建設電動汽車專用測試設施。而在去年9月,戴森更是高調宣布,已經開始研發電動汽車,團隊成員已超400人。
戴森造車有點“復仇”的意味。事實上,早在20年前,戴森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爵士就關注過柴油車的污染問題,當時戴森公司就為柴油車設計了一款尾氣處理裝置,但最終由于沒有車企買單而夭折。而在去年9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造車信”中,戴森爵士再次提到了這個問題,他在信中寫道,汽車業認為,清除煙塵太小題大做了,如果不清除這些煙塵,難道吸進肺里更好嗎?
吹風機吸塵器都是“幌子”,造車才是這個年過七十的老爺子的終極目標。老爺子有股執念,“我從來不是一個商人,我想親自設計產品”,而當年欠下200萬英鎊的債務并經歷了5127個原型機的失敗后才取得的“重新定義吸塵器”也讓戴森爵士更愿意以“發明家”自居。企業也被刻上了他的影子,據了解,戴森7000名員工中有近2500人是研發工程師,只負責在實驗室里從事新科技新產品的研發,而每周研發投入就高達700萬英鎊。
戴森的技術城堡里有個核心:戴森卷發棒的“神仙操作”源于內置馬達的強烈氣流,用強風代替高溫的吹風機,其奧秘也在于強勁的馬達;今年3月推出的Cyclone V10 TM無繩吸塵器中,最先進的馬達技術再一次被提及。馬達就像戴森的“金丹”,而馬達的重要性幾乎等于發動機之于汽車。
一切謎團都解開了,造車更像是戴森技術積累后的順水推舟。但戴森造車真的那么容易嗎?20億英鎊的投入在造車領域很可能只是杯水車薪。特斯拉的例子擺在那里,彭博社匯總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的燒錢速度約為每分鐘8000美元,而在特斯拉發布的一季度財報中,凈虧損已達7.85億美元。在既沒有經驗又沒有完整銷售渠道的先天劣勢下,戴森造車或許沒有看上去那么激情澎湃。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