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杜曉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今年以來,陜西省進一步夯實駐村幫扶工作,中央36個部委單位對我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了全覆蓋幫扶,蘇陜協作持續深化實現了我省貧困縣與江蘇省縣區的結對全覆蓋,社會參與扶貧深入推進,全省大扶貧格局基本形成。
在咸陽市淳化縣桃渠村,又一車油桃準備發往北京。去年,與淳化縣結對的中央部委幫扶單位——中國銀行扶貧隊員針對桃渠村油桃銷售難的實際,積極對接北京的超市,讓桃渠村的油桃打開了進京高價銷售的新通道。
中國銀行總行扶貧工作隊隊員、淳化縣委常委、副縣長王野:“針對淳化縣目前扶貧領域的一些短板開展幫扶,比方說,我們通過調研發現這個鄉鎮的脫貧致富的一個瓶頸問題就是缺水,所以我們就想給他們實施一個飲水工程,我們就希望通過我們的幫扶,讓他們的思路得到一些改變。”
與此同時,我省專項扶貧也在扎實推進,傳統農業村石門村靠著中省市縣四級扶貧專項資金的支持,全村第一次通過三變改革,擰成一股繩發展起了中藥材產業。
旬邑縣清塬鎮石門村黨支部書記張勝余:“當時資金很緊張,這一畝地就得5000多元投資,最后縣政府產業扶持金給了89.5萬元,這一下把我們的地參種子就買回來了。”
扶貧專項資金的支持讓大伙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開始用土地、扶貧資金等入股,如今,全村180戶群眾中160戶都參與了進來,2000多畝土地種上了地參、黃芪等中藥材。
旬邑縣脫貧辦副主任張飛:“3年來旬邑縣用于產業的整合資金是3.37億元,使每一個村上都有一個強有力的產業發展,使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夠鑲嵌到產業發展的鏈條當中來。”
蘇陜扶貧協作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一大亮點。剛剛從江蘇學習回來的長武縣一家養殖場的負責人張文濤,最近正忙著用學到的新理念、新技術調整自家的養殖模式。
陜西綠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濤:“在江蘇泰州市海陵區看到,像人家喂羊,全部采用機械化,節省成本而且還節省人力。”
江蘇泰州市海陵區和長武縣結對幫扶后,除了幫助當地培養人才外,還努力加大產業幫扶力度。最近雙方又達成了新的合作意向,新型石蠟、服裝生產和有機菌肥三個項目將很快落戶長武,總投資2億多元。
江蘇省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委常委、副縣長袁金剛:“我們針對海陵區企業、人才、技術資源豐富和長武縣留守勞動力,煤資源豐富的特點,圍繞產業扶貧這個核心,迅速的推動了產業合作,就業扶持等五大行動,目前海陵區的8個鎮街園區和長武縣的七鎮一辦兩村已經結對全覆蓋。”
此外,我省還深入開展社會扶貧。在彬州市水口鎮,一家企業計劃投資9億元,把3萬畝溝道坡地打造成生態農業扶貧基地。由于基地與周邊8個村1700多戶群眾采取了土地、貸款、資源、技術和集體資產入股分紅的合作方式,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這一地區204戶1000多貧困群眾有了穩定收入。
陜西億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效平:“園區建起以后,可以提供1100個就業崗位,園區的貧困戶每年可收入土地分紅,包括他的務工收入,每戶可以達到5萬元。”
今年以來,我省深挖潛力,新組織123家中央駐陜單位、省級部門和省屬企事業單位參與駐村幫扶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有駐村工作隊超過一萬個,駐村干部3.7萬人。36個部委單位對我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全覆蓋幫扶,直接投入和引進資金達19億元,幫扶貧困人口約15萬人。蘇陜協作實現了我省貧困縣與江蘇省縣區的結對全覆蓋,達成落地產業協作項目232個,總投資49.7億元。此外,我省還通過推進“萬企幫萬村”等活動,累計投入資金33.41億元,幫扶貧困人口64.07萬人。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