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他說:“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5年后,“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深入人心。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指引下,陜西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向世界講述著無與倫比的陜西故事。
秦始皇兵馬俑、黃帝陵……這些豐厚的文化歷史資源,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文化產品,陜西正在頻出新意。
搭建合作平臺。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是一個有著20多年發展歷程的盛會,2016年正式更名為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由一個國內展會逐步上升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展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旅游博覽會、絲綢之路電影節等文化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提升,為世界了解陜西搭建起堅實橋梁。
促進人文交流。建設歷史文化基地、擴大文化考古交流、強化中醫藥產業合作以及加強媒體、影視和版權領域合作,是陜西搭建人文交流平臺的集中發力方向。西北大學同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找到了大月氏文化遺存,填補了學術空白。
創新傳播方式。陜西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陜西的文物是中華文明的基因標識。2017年年底,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與了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的錄制,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一經亮相,驚艷四座。這些新穎時尚的傳播手段充分激發了陜西歷史博物館“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潛力,使陜西的形象愈加鮮明。
與此同時,陜西還加快推動地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增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5年來,傳統文化品牌項目“國風·秦韻”遠赴德國、意大利、土耳其等國演出交流,主題為“從長安到羅馬”的大型原創雜技劇《絲路彩虹》在歐洲6國好評如潮;“開放的中國·邁向世界的陜西”全球推介會在北京舉行;兵馬俑、鳳翔泥塑等陜西元素在阿斯塔納世博會上閃耀……一場場演出、一次次活動,就如同文化的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了“一帶一路”上民心相通的河流。
2017年,陜西省接待入境游客383.74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27.0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46%和15.63%……一個具有國際范、中國風、陜西味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正在崛起,古絲綢之路起點的榮光再次綻放。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陜西融入“一帶一路”建設5年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凸顯了陜西作為古絲路起點所特有的機制、平臺和愿景優勢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動力。以文化為引領,通過推動文化貿易,陜西不斷深化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進一步擴大文化影響力,助推文化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正全力打造絲路文化高地。(記者 侯燕妮)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