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長效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專項整治工作向縱深推進,拆除違建、復耕復綠、處置各類遺留問題等工作任務艱巨、牽涉面廣,需要進一步凝聚合力,做到上下聯動協同努力。
發揮合力,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具體責任規范化,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涉秦嶺各市黨委和政府要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負總責,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相關地區、部門、領域之間也要強化統籌協調、加強聯動,推動專項整治各項部署全落實、見實效。
秦嶺長效保護離不開制度發力。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保護機制,不僅要嚴格執行已有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讓環保執法的“牙齒”越來越鋒利;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確保環境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目前,我省已經出臺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等涉及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都為我省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也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這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不斷增強自身環保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令人欣喜的是,我省社會各界正在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轉化為切實的行動,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團體、組織和熱心環保的市民加入到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隊伍中來。目前,圍繞秦嶺環境清潔、生態考察、環保宣教、植樹造林等方面,我省已有各類環保團隊200多支,開展主題活動700余場,完成生態考察項目100多項,直接參與人數超過15萬人次,輻射帶動150萬名志愿者積極投身秦嶺環保實踐活動。
“人心齊,泰山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事業,只要全省上下齊心協力,三秦大地就會呈現出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秀美畫卷,美麗陜西建設也就會譜寫出新的華章。陜西日報評論員
編輯: 劉艷宇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