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董少波 趙堤涵) 陜西省以“鐵心治霾,鐵腕治渭,鐵志治村”的決心,用系統思維、統籌謀劃的方式不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好環境換來好日子,生態文明建設為全省老百姓撐起“綠色”保障。
洗菜、切菜、打火,不到十五分鐘,一頓可口飯菜順利出鍋。今年國慶期間,楊凌示范區五泉鎮的果農魏秀玲感受到了天然氣進村入戶的方便快捷。以前家里一直用煤和柴燒火做飯,費時費力不說,廚房里經常是煙熏火燎,墻上烏黑,自從用上天然氣,原來的老式灶臺也成了擺設。
楊凌示范區楊陵區五泉鎮蔣家寨村村民魏秀玲:“咱們廚房你看把瓷磚都貼上了,現在人一走進來不管吃不吃,給人一種感覺還是好。”
去年,楊凌按照“每戶補貼2000元、群眾自籌400元”的標準,啟動了“燃氣進村”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農村片區項目。
楊凌示范區楊陵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魏掌信:“截至目前,全區實現48個村約20437戶天然氣農村全覆蓋,確保應通盡通,通氣點火率達到85%,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逐步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在寶雞眉縣營頭鎮紅河谷村,已經投用的的小微型“污水處理廠”,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大實惠。這個僅有400平米左右的“污水處理廠”實際是個“人工濕地”。別看它小,卻能夠將紅河谷村37戶群眾的生活污水處理達標排放。
眉縣營頭鎮紅河谷村村委會副主任王江成:“基本上把污水的有害成分全部就過濾掉了,最后一層咱們通過上面50公分種的植物蘆葦,這個蘆葦根系到底下以后,把有害成分吸收了以后,基本上就達到排放標準了。”
紅河谷村是旅游度假專業村,自從這套“人工濕地”啟用后,農家樂經營戶王加會最大的感受就是環境好了,小長假來農家樂的人更多了。
眉縣營頭鎮紅河谷村農家樂經營戶王加會:“以前洗菜的水到處流,天熱的時候臭氣熏天,政府把它改造了以后,環境好得多了,游客也多了。”
目前,眉縣已投入3300多萬元,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4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0%,縣、鎮、村三級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得到完善。
我省在持續推進農村改廁、環境大整治、渭河綜合治理等一系列舉措的同時,正在向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場保衛戰,并取得初步成績:西安優良天數增加,PM10和PM2.5年均濃度“雙下降”;五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積504萬畝,荒漠化土地減少192.8萬畝,主要河流水質持續改善,漢江丹江水質持續保持優良。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