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記者從省統計局獲悉,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發揮區位優勢,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開放型經濟活力日趨增強。
對外貿易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增速居全國前列。1978年,陜西外貿出口額僅為0.12億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億美元。此后,陜西出口領域逐步擴大,出口結構不斷優化,“拳頭產品”不斷增多,進出口貿易呈現穩定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陜西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714.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4%,增速居全國第5位。其中,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58.8%,增速居全國第2位。
招商引資效應持續顯現,利用外資實現跨越式發展。從1983年獲批成立首家外商投資企業金花飯店開始,陜西積極參與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效應不斷顯現。利用外資量逐年攀升。2012年韓國三星電子存儲芯片項目落戶陜西,刷新了外商在華單筆投資紀錄。2017年,全省合同利用外資100.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8.94億美元,分別比1983年增長1217.6倍和23575倍。貿易合作伙伴遍布全球。截至2017年年底,陜西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伙伴關系,世界500強企業有100多家在陜落戶。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表現亮眼。2014年至2017年,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額超過千億元。2017年,陜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值達323.7億元,同比增長39.8%;向“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和地區投資76個項目,協議投資總額達14.37億美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9.92億美元,是2014年的2.8倍。自貿試驗區動力強勁。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運營,一年間新增注冊市場主體14811戶,比揭牌前增長58%。2017年,陜西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達1984.9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73.1%,成為陜西打造“門戶經濟”的新亮點和增長極。
旅游業成為開放窗口,旅游收入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充分發掘整合旅游資源,旅游產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旅游產業已成為全省支柱產業之一。2017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83.74萬人次,實現國際旅游收入27.04億美元,分別是1978年的280倍和1527.7倍,年均分別增長15.5%和20.7%;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1901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4630億元,分別是1991年的34.6倍和201.3倍,年均分別增長14.6%和22.6%。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