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再回“蓮花池”驚嘆變化太 在家鄉見到靈芝,讓張芳玲又開心又驕傲?! 跤浾?張晶文/圖 張芳玲掀起大棚的門簾,上百盆靈芝在地上排列開," />
鄉村見聞
五個月再回“蓮花池”驚嘆變化太
在家鄉見到靈芝,讓張芳玲又開心又驕傲。
□記者 張晶文/圖
張芳玲掀起大棚的門簾,上百盆靈芝在地上排列開,她激動地說:“從來沒在這個地方看見過靈芝,別說我,我爸媽怕是也沒見過。”
張芳玲說的這個地方,位于延安市洛川縣土基鎮的黃連河村和緊挨的蓮花池村。“十一”小長假期間,這個小村莊隨處可見運送建筑材料的工程車。
地上的上百盆靈芝,只是村上眾多產業中的一項。黃連河村和蓮花池村如今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齊頭并進,不少外出打工的人也陸續回到了家鄉。為期三年的工程建設正在村里火熱開展。
張芳玲2000年外嫁,離開了蓮花池村。最近一次回來是今年五一期間,然而國慶節回來看到的一切,還是讓她忍不住驚呼“變化太大!”
走進村口,走上嶄新的水泥路,張芳玲感嘆,從她記事開始,村口這條通往家里窯洞的路就是土路,下雨天泥濘難走。
沿著這條路步行五分鐘,伴著格桑花和二十四節氣的文明宣傳牌,就到了張芳玲老家的窯洞。院外的土圍墻煥然一新,不僅是自己家的外墻,整個村上的院墻全部加固粉刷,穿上了“新衣”。
張芳鈴在家門口碰到了鄰居銀路的妻子。妻子說銀路現在在村上的廣場工地打工,還不耽誤放牛,每天能掙120元錢。早上把牛放到山上,去廣場砌磚,下午收工了去看一下牛,清點一下。
張芳玲說,2000年前后,村里面出現上學難、種地收益越來越低,外出打工的人就越來越多了。但是今年,隨著村里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回來了,在家門口打工。
今年是規劃建設的第一年,修路、修墻面、修窯洞、通水、通電、通網絡,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也吸引了不少路過的車輛停下來參觀。
張芳玲往黃連河林場的方向走,路過正在修建的文化廣場,一路上不時有運送建筑材料的工程車,卷起一陣陣黃土疾馳而過。
現在的黃連河林場,已不再是那個沉寂了許久的林場。
黃連河林場有了大變化,林下建大棚、林間養雞雀、林內種菌菇……近年來,洛川縣土基鎮黃連河村林下基地規模不斷擴大,花樣也不斷翻新。
在香菇種植大棚中,同鄉張雙成的妻子說自己如今在菌菇大棚內打零工,每個月能收入三千多元。
來自漢中的靈芝培育技術員張曉燕,原本是來培育菌菇,后來為了使產業種類更加豐富,在今年年初開始嘗試培育靈芝。如今,地上已經大小長成了上百盆靈芝。
黃連河與蓮花池村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也在打造美麗花海和綠色田園的觀光采摘基地。主打大田櫻桃和草莓、火龍果、黃桃、冬棗、葡萄等大棚采摘,種植養殖品種多達4大類、19個品種。
傳說蓮花池村,是因村上一口泉水的池內有蓮花盛開,才取了這個動聽的名字。今年計劃恢復原古跡蓮花池3畝水面建成魚塘,種植荷花。
倚靠村上大的規劃建設,村民們都在計劃著自己將來可以做的事。鄉村振興,需要人,人要回來,靠的是對故鄉的依戀和致富的希望。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