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寶勤
作為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大舉措,“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被列入省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主題后,又一次成為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代表和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而要達到促進沿黃地區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改善沿黃地區人民生存、生活條件,實現區域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目標,就要在“生態+”上集中發力,結合實際,科學規劃,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新路子。
要做好“生態+開發”大文章。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顛倒“環保”與“發展”的順序,以致陷于“先破壞、再修復”的怪圈。我省制定沿黃城鎮帶規劃時專門添加“生態”一詞,就是要凸顯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城鎮化發展關鍵點。要堅持先保護、再開發原則,堅守生態保護底線,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
要做好“生態+旅游”大文章。從潼關到府谷段是黃河最有代表性、故事最豐富的一段,沿途自然風光、古老村鎮、紅色故事比比皆是。沿黃公路修建初期,曾使用“沿黃觀光路”之稱。要在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提升旅游基礎設施,發揮龍頭旅游景點輻射作用,建設一批由當地農民參與的旅游景點,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要做好“生態+脫貧”大文章。建設美麗鄉村,是黨和政府實施的惠民舉措,對提升沿黃景區的觀賞、觀光價值作用不可小覷。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布局,增加植被,改善環境,使其與沿黃帶融為一體,協調發展。在沿黃生態城鎮帶規劃設計中,要多向貧困人口傾斜,多在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域先行先試,帶動貧困人口盡早脫貧致富。
建設沿黃生態城鎮帶,生態環境保護乃重中之重。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強環境建設,提升環境質量,確保入黃水質改善。針對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要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全力加快建設步伐,把沿黃生態城鎮帶打造成為集生態文明、城鎮化特色、文化旅游、區域合作為一體的示范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強省富民帶”。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