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政協幫扶羅帳嶺村紀實
□ 李林蔚 記者 康斌 謝昊天
“養黑豬的路子走對了,今年肯定能脫貧,有了這些錢以后的日子更有盼頭了。”10月12日,在漢中市南鄭區紅廟鎮黑毛土豬合作社收購黑豬現場,40多歲的聶德發開心地數著拿到手的2000元錢。在羅帳嶺村,聶德發僅僅是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擺脫貧窮的一個典型。
羅帳嶺村位于漢中市南鄭區紅廟鎮東部,以發展茶葉、中藥材、山藥、畜禽養殖、勞務輸出為主。自脫貧攻堅以來,漢中市政協作為包扶單位,充分發揮優勢,打好特色產業牌,以興辦產業項目、強化“造血”功能為主線,舉政協之力,精準發力,讓百姓的日子富起來,實現脫貧致富夢。2017年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6戶475人,去年實現26戶79人脫貧退出,被確定為市級脫貧攻堅示范村,今年計劃脫貧退出125戶320人,并爭取實現脫貧摘帽和整村退出。
特色產業“造血”富民
漢中市政協主席王隆慶在全市政協系統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要求,“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一定要有特色、接地氣的產業做支撐,長久受益,才能使農民脫貧不返貧”。
羅帳嶺村有茶園1708畝,但茶葉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面對這一問題,市政協駐村第一書記蔡琨得知本村企業家羅俊有意回鄉發展,便當上了推銷員,動員羅俊回村興辦茶葉加工廠,如今一座占地11畝投資500萬元的現代化茶園加工企業正在緊張施工中。漢中華錕靈芝菌專業合作社王思合投資200萬元建起了靈芝菌種植園,建成后每年可產生勞務經濟50余萬元,幫助群眾實現家門口務工掙錢的愿望。同時,市政協鼓勵群眾發展“五小經濟”作為補充,土豬、土雞養殖遍地開花,累計實現小額信貸150萬元,兌付產業獎補資金23萬余元。
特色品牌助民增收
種子扶貧是近年來漢中市政協精準脫貧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依托羅帳嶺村優越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利用新品種、新技術讓傳統農業煥發生機,做響“羅帳嶺”品牌。2018年,在市政協相關領導的協調下,市種子管理站優選并捐贈50斤優質水稻種子,市政協購買400斤水稻種子,全部贈送給羅帳嶺村貧困戶。秋收后,市政協機關又對所有稻谷進行回收和精加工,并在機關干部和委員中發起認購活動,目前已認購愛心大米1萬余斤,解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今年取得了開門紅,為建立自己的香米品牌樹立了信心,明年將繼續增加品種、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蔡琨自信地說。
特色優勢促農增效
羅帳嶺村基本沒有集體經濟,農民收入來源單一。漢中市政協立足當地實際,整合優勢資源,積極履職作為,集委員之智,與村上一起探索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模式,成立了羅帳嶺股份經濟合作社、羅帳嶺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和羅帳嶺扶貧互助資金協會。同時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整合各類扶貧資金60萬元,分別投資于紅廟鎮油牡丹合作社、黑毛土豬合作社和土蜂蜜加工廠,讓貧困戶參與合作社保底銷售或二次分紅,2018年實現分紅收益7.6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分紅97元。目前許多缺乏穩定收入的貧困戶正通過扶貧貸款等形式積極入股扶貧互助合作社,以獲得分紅收益,實現增收致富。
現今的羅帳嶺村,在漢中市政協的協調幫助下,投資320萬元的觀光茶園已經建成,投資200萬元的省級美麗鄉村項目正在緊張施工,投資190萬元的兩處人飲工程已經供水使用,實現了全村安全飲水全覆蓋,96戶困難群眾已經住上了不花一分錢的安全磚房,鄉村振興正在這里穩步推進。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