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記者從省統計局獲悉: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三大區域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在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上下功夫,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差距逐步縮小。
區域經濟總量實現突破,區域間總量差距逐步縮小。關中、陜北、陜南經濟總量分別從1978年的58.81億元、7.02億元、17.05億元提升到2017年的14136.80億元、4584.78億元、3108.72億元。關中地區生產總值2013年突破了萬億元大關,陜北地區生產總值2013年突破4000億元,陜南地區生產總值2017年突破3000億元,區域經濟均實現了突破性增長。從三大區域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來看,關中地區持續保持龍頭地位,隨著2000年后全省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區域間總量差距有所縮小。一方面,關中地區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71.0%波動下降至2017年的64.8%,陜南、陜北合計占比提升,與關中地區差距縮小。另一方面,陜南和陜北地區差距明顯縮小。其中,陜南地區經濟總量占比從1978年的20.6%下降至2017年的14.2%;陜北因2000年后能源經濟高速發展,其經濟總量占比從8.5%提高至21.0%,陜南和陜北地區比重差距從12.1個百分點縮小到6.8個百分點。
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間結構差距明顯縮小。從產業結構看,關中地區第一產業占比平穩下降,2017年降至7.3%;第二產業占比先上升后下降,2012年達到最高值72.7%,后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45.3%;第三產業占比先下降后提升,2012年為最低值39.8%,后逐步提高至2017年的47.4%,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模式,優化明顯。陜北、陜南地區產業結構演變相似,與1978年相比,2017年第一產業占比分別下降了49.4個百分點和42.3個百分點,陜北地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分別提升37.4個百分點和12.0個百分點,陜南地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分別提升27.8個百分點和14.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顯著的“一、二、三”模式演變為“二、三、一”模式。
從地區間結構差距變化來看,陜北、陜南與關中地區第一產業占比差距由1978年的27.8個百分點和27.7個百分點分別降至2017年的1.0個百分點和6.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差距從27.7個百分點和27.8個百分點分別降至15.7個百分點和5.8個百分點。(記者 汪曼莉)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