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安市委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決定》解讀——
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打造綠色產業綠色能源 綠色公園綠色宜居之城
左圖:城市各處綠色蔥郁。
右上:市民在綠道騎行。
右下:純電動公交車投放使用。
浐灞國家濕地公園。
拆除燃煤鍋爐。
興善寺西街的墻體綠化。
城市運動公園。
曲江池遺址公園。
西安將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通過的《中共西安市委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決定》中指出,我市將努力打造綠色產業之城、綠色能源之城、綠色公園之城、綠色宜居之城。
本版稿件
文/記者 高樂 見習記者 黃曉巍
圖/記者 馮煒 王健 竇詡明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多舉措助力綠色發展 西安在行動
禁止新建、擴建燃煤集中供熱項目,新城、碑林等區域高耗能污染企業要“消失”,投放新能源公交車……記者從市鐵腕治霾辦、市發改委等多部門了解到,我市正在通過多種措施推動綠色發展。
15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已完成搬遷或關停
據了解,我市嚴格執行《關中地區治污降霾重點行業項目建設指導目錄》,禁止新建、擴建燃煤發電、燃煤熱電聯產和燃煤集中供熱項目,禁止新建、擴建和改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水泥、焦化項目。
同時,制定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企業退出年度工作方案,2018年6月1日起,全市煤化工、石油化工、焦化、水泥(不含粉磨站)、陶瓷(不含以天然氣為燃料)、保溫材料、防水材料等行業企業限制50%產能;2018年,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閻良區上述行業企業全部搬遷或關停;西咸新區及其他區縣、開發區2020年上述行業企業全部搬遷或關停,其中2018年完成20%,2019年完成60%。據統計,今年1至10月,我市15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已完成搬遷或關停。
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2020年基本建成“無煤化”城市
我市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制定能源結構改革方案,改革完善燃氣特許經營制度,研究新的天然氣采、供、用體制機制,尋求更多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全市能源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清潔能源供應和煤改潔工作進度。
2018年完成新氣源啟用、燃煤熱源廠清潔化改造,啟動第三氣源項目;到2020年,基本建成“無煤化”城市。
今年已完成3000多輛新能源公交車更新投放
記者了解到,我市推廣新能源和甲醇汽車應用,加快城市公交、廠區通勤、出租以及環衛、物流等領域新能源和甲醇汽車推廣和配套設施建設。
2018年5月1日起,全市不再新增(更新)非電動或非甲醇出租車;年內更新純電動或甲醇出租車比例不低于50%。對經營期未滿提前更新的,出臺政府補貼政策。
2018年5月1日起,全市不再新增(更新)非電動公交車;2019年底前,全市公交車全部更新為純電動公交車,其中2018年全市燃油公交車全部淘汰,現有燃氣公交車更新為純電動公交車不低于40%。記者了解到,截至10月底,我市已完成3255輛公交車純電動化更新投運,完成率102%。
如今駐足西安街頭,市民可以看到,許多公交車告別了冒煙的“黑尾巴”,行駛起來安靜、平穩。據西安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張健介紹,到今年年底,西安純電動公交車總數將達3650輛,占總運營車輛數的52.1%。這些車輛投用后,每年可減少汽油消耗約6679萬升。
“今后,西安更新、新增公交車將全部為純電動汽車,到2019年,西安將成為繼深圳、廣州之后,全國第三個公交車全部電動化的城市。”張健透露。
打造綠色產業之城
我市將加快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和產業目錄。
同時,制定出臺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企業退出工作方案和綠色循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汽車、新能源汽車。
在高新區、經開區等產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試點,有序淘汰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工藝、設備和產品,不斷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構建以創新為支撐、以綠色低碳循環為重要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電力、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打造綠色能源之城
我市將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規模實行總量控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守水資源管控紅線。
同時,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全面推進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切實抓好工業節能、交通運輸節能、建筑節能和公共機構節能,強化燃煤清潔高效利用和城市輸配電網、供氣管網、應急調峰儲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創新“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產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2020年新建建筑中的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6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到20%以上,全市建成區環衛、郵政、物流車輛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比例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城市“無煤化”。
打造綠色公園之城
據了解,我市將科學規劃路網、光網、電網、氣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布局和選線選址,加大城市生態廊道、立體綠網、農田林網、城市公園等建設力度,大力實施“三網”綠化、水源涵養林、綠色家園等“六大工程”,構建“兩山、八水、五環、十廊”城市綠道體系。
加快啟動“古都西安·絲路花城”行動,2023年建成中心城區花園城市,初步形成2000公里城市綠道網絡,全市公園達到200座以上,市內公園要逐步打開圍墻24小時免費向市民開放。
同時,支持小寨區域、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打造全國海綿城市示范區,推動高新、曲江、浐灞、常寧、洪慶等5個區域打造全市海綿城市示范區。
規劃近自然森林環境,把自然風光引入城市,建設郊野型城市森林公園,一年一區(縣)建設一處城市森林公園,打造綠色之城、生態之城升級版。
打造綠色宜居之城
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持續推進“煙頭革命”“廁所革命”,探索建立市容環衛、城市廣場、景區公園、公交港灣等重點區域市場化管理維護機制,打造曲江、臨潼、浐灞、國際港務區4個板塊廁所建設管理示范區。
同時,全面推廣政府綠色采購,推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試點,強化供應鏈綠色監管,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鼓勵采購綠色產品和服務,推動形成綠色制造供應鏈體系。
廣泛開展綠色消費行動,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餐飲等群眾性創建活動,讓綠色生活、節約生活、低碳生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在倡導低碳生活的同時,堅持以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為著力點,把城市配套與生態保護、商業繁榮、生活品質有機結合,強化基礎設施、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城市承載力,實現“產、城、人”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宜居宜業環境,讓城市更干凈、更美麗、更宜居。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