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7年5月,延安市政協研究室信息宣傳科科長羅世杰被選派到延川縣關莊鎮甄家灣村擔任第一書記后,帶領幫扶工作隊大力支持村上“三變改革”,深挖傳統村落豐富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游,積極搭建集體經濟組織平臺,引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 記者 張宏偉 文/圖
眼看著就要立冬了,延川縣關莊鎮甄家灣村53歲的貧困戶甄志英急得有點上火,他家三孔舊石窯的裝修工程才進行到一半。10年前他親手打制的水泥地面已被全部挖起,接下來不僅要換成地板磚,關鍵還要預埋水管,為的是要把以前的石窯,改建成酒店廚房和餐廳。
今年農閑季節的甄家灣與往年大不一樣,全村現有的30多名壯勞力都在鹼畔上、巷道里忙著鋪石板路,挖下水管道,村里的幾個婆姨也提著藤籠、拎著馬扎去了對面溝里,把堆積在地畔上的板藍根摘撿出來。
陜北方言把種地叫做“受苦”。自去年5月延安市政協辦公室和南泥灣景區管委會的包扶工作隊入駐后不久,大力支持村上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甄家灣這個貧困村的村民就把“種地”改叫“上工”,村民家里承包的所有耕地全部流轉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下地干活由合作社按勞計酬。同時,村民響應村上確立的“短期圍繞發展中藥材產業保障群眾脫貧,長期以鄉村文化旅游為核心,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實現富民強村”發展目標,積極把自家閑置的古窯洞或者新村閑置院落拿出來入股,或者自營農家樂,今后不出門就可以種地、務工、當老板。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中打造了以板藍根為主的中藥材產業400畝,正在栽植700多畝矮化核桃,長短結合的農業產業即將建成。經過幫扶領導、幫扶單位、市縣有關部門領導和鎮村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努力,甄家灣村整村脫貧退出的九項指標全部達標,計劃今年整村脫貧退出。
講好故事 發掘豐富文化資源
甄家灣村位于延川縣城西北15公里處。由于耕地稀少而且貧瘠,全村2個自然村原本204戶706人僅留下常住人口74戶126人,且以留守老人為主,青壯年勞動力緊缺。
這里的村落偏遠,民風非常淳樸,文化保留了遠古的痕跡。例如把小米稱作“黍”,香菜叫芫荽,“騙人”要說“玄謊”,就連一個字都不識的婆姨也會把“想一想”稱作“醞釀”。
包扶工作隊進村后,很快就意識到人們忽略了這個貧困村埋藏著的豐富文化資源。多數村民已搬至現在的新石窯,而古村大片的古窯幾乎被廢棄。這些院落恰恰是陜北地區現存極為罕見的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該建筑群現存古窯洞66院167孔。1967年3月,甄家灣村耗時近三年時間開挖防空洞一座,全長1200余米,三個出口。
駐村第一書記羅世杰積極與陜北文化研究專家、縣地方志辦聯系對接,走訪3名90歲左右老人,理清村史文化脈絡,整理匯編資料,完成傳統村落名錄申報工作。經初步考證,清康熙年間甄姓遷入后,沿襲至清嘉慶至咸豐年間,分別考取歲貢兩名、拔貢一名、武生一名、廩生一名、生員兩名。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村落曾經深厚的尚學傳統,村民甄志英家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先后考上大學和研究生也就不足為奇,只是全家因兒女的教育而致貧,讓他們的生活艱難了許多。
羅世杰查閱舊縣志時,發現了一段凄美貞烈的故事:拔貢甄蘭英兩名公子英年早逝,一名女兒嫁給貢生曹育椿,“夫妻相敬如賓,事舅姑孝,遇妯娌和”。同治之亂時,曹甄氏對丈夫說:“妾書香家女。為書香家婦,當此賊匪如林之際,萬一不幸,吾寧舍生,豈肯舍節”。后來,當聞聽土匪攻進村寨時,“婦急走村邊跳崖死”。后來曹育椿感念妻子,自此寡居不娶,“嘗攀柏鼓盆,以答其幽靈焉”。
走訪中,駐村幫扶工作隊還挖掘出與甄家灣村有關的紅色革命故事:1936年5月10日,毛澤東帶領西征隊伍從楊家圪臺村出發來到鄰村太相寺,在村民張可讓的窯洞里住了10天,后勤部隊住在甄家灣村甄世清家(古村拔貢家廳房東側院落內)。
隨著一段段歷史故事不斷整理,包扶工作隊的扶貧發展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市上幫扶領導決定把甄家灣傳統村落保護提升與鄉村文化旅游開發,作為包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了把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依托和富民強村的主要路徑,全面打造“一核兩翼”(以傳統村落為核心的古村文化游和以兩個自然村為兩翼的休閑度假游)鄉村文化旅游項目。聘請全國頂尖設計團隊規劃設計傳統村落保護提升和鄉村文化旅游開發項目。
項目總體規劃通過反復討論評審后,引進陜建集團采取工程總承包模式進行施工。鎮政府帶領駐村工作隊圍繞傳統村落保護提升和鄉村文化旅游項目開發,積極與市縣旅游、文化、發改、住建、財政等部門對接可申報項目,現已對接可申報項目12個,可落實資金4000萬元以上。其中,已上報項目3個,資金近2000萬元。
與此同時,包扶工作隊幫助村里積極搭建集體經濟組織平臺。先后成立“延川古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延川甄家灣清平樂鄉村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延川甄家灣古村農牧有限責任公司”“延川甄家灣清平寨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民”發展模式,制定了《甄家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切實理順公司、合作社和農民關系,積極探索經營模式,努力發揮好集體經濟組織作用。
積極幫扶 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
因病致貧的低保貧困戶鄧發祥和劉竹梅夫妻倆,是包扶工作隊重點扶貧對象之一,也是扶貧隊進駐后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自從村里文化旅游項目開工以后,鄧發祥出了家門就是工地,當小工幫著推車運送石料,每天也有150元的務工收入。預計夫妻倆今年在家門口打零工將有8000元收入,同時他管理的5畝板藍根藥材,也將獲得1500多元報酬。
鄧發祥患高血壓、肺氣腫已七八年光景,婆姨劉竹梅患高血壓和腰椎間盤突出。今年正月里,劉竹梅在縣中醫院住了10天,在她的印象中醫療費總共4000多元,但她自己實際花費不到200元。按照國家政策,在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對具有18種普通慢性病和4種重大慢性病資格的人員,在規定的門診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合規醫藥費用,按政策經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超出部分都享有特殊的救助。
據村第一書記羅世杰介紹,因病因殘等也是制約群眾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工作隊統計,全村31戶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有20戶,占貧困總數的65%。全村現有殘疾人23人、患慢性病人數不完全統計在50人以上。如村民甄應祥患腦梗因殘致貧,其子甄海忠31歲,腦部殘疾。包扶工作隊入駐后,甄應祥家5畝耕地入股合作社,種植板藍根參與分紅,同時聘用甄海忠為清潔員,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
看著鄰居家的窯洞改建都在熱火朝天地接近尾聲,劉竹梅在家里有點坐不住了。找到村第一書記羅世杰后,提出將家里兩孔窯洞入股合作社,“5月、9月兩次入股我不敢報,現在報名來得及不?”
原來,今年上半年村里將全村所有古窯洞折價入股,并簽訂流轉合同,約定景區建成運營后,每年按資產股占比向股民分紅。同時計劃將新村閑置的整體院落以窯洞為單位,統一按照2000元/孔標準折價量化,以“倡導入股,兼顧租賃”原則,將使用權流轉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一次性流轉20年。合作社按照“窯洞酒店”統一標準進行改造提升,結合鄉村文化旅游,配套發展休閑度假游。愿意入股的以2000元/孔作為原始股折價量化,每年根據資產股予以分紅;愿意租賃的每年按照每孔2000元標準兌付租金。截至今年9月,愿意量化入股的14座50孔,如今已有38孔“鄉村窯洞酒店”達到接待標準,即將投入運營。
履職盡責 扎實做好精準扶貧各項工作
11月7日那天晌午,61歲村民楊彩蓮看到羅世杰從她家窯前走過,趕緊出來把羅世杰迎到窯里,從柜子里取出兩個裝滿空藥盒的塑料袋,然后再捧出一沓醫院的CT、X光片和病歷,把票據一張張翻開給羅世杰看。原來她的丈夫甄應生曾住院實施鎖骨下動脈支架手術,卻因為她家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所以即使享受普通的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政策,自己也要承擔很重的經濟負擔。如今他們老兩口又患有高血壓,高額的醫藥支出實在有點難以承受,希望村上能夠給予幫扶。
羅世杰一邊耐心看著楊彩蓮拿出的CT造影,一邊安慰著老人:“下次你去延安醫院看病時叫上我,我想辦法給你按照慢性病政策爭取一些補助。”
1986年出生的羅世杰,大學畢業后通過考試成為大學生村官,任延安寶塔區柳林鎮四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兩年后又考取國家公務員,就職于延長縣偏遠的黑家堡鎮任包村干部。由于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一年后被調到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三年后被推薦參加全市公務員遴選考試,隨后到延安市政協工作。2017年5月,擔任市政協研究室信息宣傳科科長的羅世杰,被推薦選派到延川縣關莊鎮甄家灣村擔任第一書記。
羅世杰雖然被村里老漢稱為“年輕后生”,但他已有9年的基層工作經驗。他清楚在基層工作,就應該學會恰如其分地靈活執行政策。羅世杰講述了一段他整理甄家灣村的歷史資料時收集到的故事:村里最富有的拔貢甄蘭英兩子一女均先他離世,其年邁后由其門戶相近者甄金豆贍養服侍,去世后由近親甄滿豆送終,遺留的房產地產在繼承過程中出現糾紛。縣令公開斷案,認為兩人都有盡孝都應該繼承遺產,決定由贍養者金豆繼承廳房和陽面土地,埋葬者滿豆繼承燒房、書房和陰面土地。這個故事對他的觸動很大,他認為,干基層工作就是要發揚這樣的傳統,實事求是,公正不偏。
對于基層的黨建工作該如何進行的問題,羅世杰的回答是:公開!他說,農村的干群矛盾集中在黨務、村務和財務是否“三公開”,自他擔任甄家灣村第一書記后,讓定期的“三公開”成為一種常態,這一做法讓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和諧。
今年9月羅世杰收到喜報,他榮獲2017年度陜西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羅世杰說,他擔任甄家灣村第一書記的一年多來,經歷了磨礪,也迎接了挑戰,收獲了信心。他深知自己只是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小小一員,他相信無數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干部將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兢兢業業、扎扎實實做好精準扶貧各項工作,他仿佛看到了一幅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