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寶勤
《財新周刊》女記者周辰采寫福建碳九泄漏事件的報道,遭遇4名警察“精準查房”一事有新進展,泉港碳九實際泄漏69.1噸,遠遠超過企業上報稱不足7噸的泄漏量,目前已批捕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的7名直接責任人員。此事引起了人們對輿論監督所持態度的討論與思考。
現實生活中,媒體記者做正面報道時,采訪對象大多會熱情接待,積極配合,接受采訪、提供素材很少打絆子。而做監督報道時,常常會遭遇“冷處理”,被監督者要么拿當地宣傳人員作“擋箭牌”,要么以工作繁忙為由“踢皮球”,要么給你吃“閉門羹”。更有甚者,則安排治安人員“實時監控”,把監督者當作“問題”去解決。究其原因,就是視新聞媒體為“洪水猛獸”,對輿論監督“敬而遠之”,不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變化,不善于與媒體打交道。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聞輿論的傳播規律,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要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一種糾偏之舉,具有問題意識、問題導向,監督線索里包含著我們工作中存在問題的信息,為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提供了契機。面對輿論監督,正確的方法是坦然面對,如實回應,不回避,不遮丑,不護短。應借媒體糾偏之機自刨“病根”,補齊短板,繼而該開藥就開藥,該排毒就排毒,該手術就手術。把監督者當作“麻煩制造者”去排斥,掩蓋問題、封閉信息,以求“內部消化”的做法,最終只會養癰為患,貽害無窮。
做好輿論監督是媒體擔當,接受輿論監督應成為常態。要擔負起“新聞載道”的使命,媒體記者必須樹立“監督就是服務、嚴管就是厚愛”的意識,努力強化“四力”,提升記者隊伍綜合素質,確保輿論監督質量。被監督者則應多與媒體聯系,廣交記者朋友,善于并樂于接受媒體“啄木鳥”的監督、提醒和警示,適時地“紅紅臉、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一旦發現問題就能迷途知返,避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后果。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