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發展的不變主題,但是如果沒有對自身優勢的科學梳理,沒有對經濟業態的充分把握,就很難在經濟建設上取得長效發展。
在省委十三屆二次全委會上,省委書記胡和平強調,要以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為突破口,努力使對外開放成為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新優勢。
陜西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的重要節點,東西部地區開放交流的重要門戶,生產要素流動的重要站點。省委提出要建設富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體系的骨架就是“三個經濟”。這個“陜西特色”正是基于對陜西實際的正視,現代經濟體系正是對陜西未來的前瞻。因此,全省上下凝心聚力于“三個經濟”,構筑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現階段陜西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如果說“追趕超越”和“五個扎實”為陜西提供了根本遵循,“五新”戰略任務為陜西確定了發展目標,那么“三個經濟”則是陜西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最佳方式、最佳路徑。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探索高質量發展,“三個經濟”的提出,刷新了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對“經濟”二字的認識,這是基于對陜西發展態勢和所處的歷史方位,做出的準確判斷、重大選擇。
——發展樞紐經濟。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作為絲路起點的陜西,更應率先對所處地理位置和樞紐地位刷新認識,借“長安號”國際班列、空中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通過“大通道”“大平臺”“大經貿”“大交流”,著力打造國際物流樞紐、大數據樞紐、國際航空樞紐。
——發展門戶經濟。“五大中心”啟動深化改革開放之門,積極打造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從改革開放的“大后方”沖到“最前沿”,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構筑起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發展流動經濟。“戶樞不蠹,流水橫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阿里、京東、海航、圓通、中通、傳化集團等知名企業物流項目先后落戶西安,將其物流核心業務密集布局陜西,極大地促進了陜西國際物流樞紐的建設。與此同時,我省著力辦好絲博會暨西洽會、楊凌農高會等重大活動,利用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綜合區等建設國際化合作平臺,增強對國內外優質資源要素的吸引力與市場競爭力,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暢通流動和優化組合,為新時代陜西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個經濟”構筑起富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經濟體系,助力陜西步入追趕超越的新征程。
黃延高速公路擴能工程建成通車。 資料照片
西安北站。 記者 劉強攝
2017年12月6日8時22分,西安開往成都的首列D4251次高鐵組列車駛出西安北站。西成高鐵是我國首條貫穿秦嶺的高速鐵路。 茍秉宸攝
2017年8月28日,全長828.5公里的沿黃公路全線建成通車。圖為府谷縣皇甫鎮沿黃公路旁的丹霞地貌。 記者 趙晨攝
2018年10月30日下午,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長安號”緩緩駛出站臺,開往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記者 袁景智攝
2016年11月10日,在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辦西樊村,京東無人機配送西北首單快遞安全投放。 記者 袁景智 攝
2017年8月28日,海航現代物流正式開通西安至德國哈恩貨運航線。 記者 母家亮 攝
2017年7月6日,秦云工程數據交換共享平臺上線儀式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舉行。該平臺承載了國土、氣象、體育等22朵行業云的數據匯聚、交換、共享、開放、服務等功能。灃西新城是全國唯一以大數據產業為主導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殷光鈺 攝 (記者 張念貽)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