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2022年前完成分類登記
本報訊(記者 李鵬)6月5日,省政府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就今年2月出臺的《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簡稱《實施意見》),邀請省教育廳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辦教育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省歷來重視民辦教育,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省教育廳副廳長王紫貴表示,但同時,我省民辦教育與全國一樣,也面臨著法人屬性不清、產權歸屬不明、扶持政策不夠到位等問題,需要下大氣力解決。《實施意見》共計30條,總體目標是,扎實推進分類管理改革,切實提高民辦教育質量,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確保我省民辦教育,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實施意見》中三個措施特別體現出“陜西特色”。一是人才,探索建立民辦學校教師交流制度,鼓勵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教師交流任教、合理流動。二是資金,省級財政繼續設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4億元,用于支持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內涵發展。三是土地,“以非科教用地方式取得土地,登記為非營利性、資產過戶到學校名下、繼續用于辦學的,政府應變更用地性質”。
在民辦教育分類改革方面,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省教育綜合改革辦公室主任石光華介紹,民辦學校分類改革將民辦學校分為兩大類,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改革的核心是分類登記、分類管理,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其中民辦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待遇,按照稅法規定進行免稅資格認定后,免征非營利性收入的企業所得稅;盈利性民辦學校按照相應的政策供給土地,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享受公辦學校同等政策,按照劃撥等方式供給土地;盈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實行市場調節價,標準由各民辦學校自主確定,非營利性民辦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均實行市場調節價。
義務教育是國家意志和社會責任的體現,是政府必須給老百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國家強制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在《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為保證分類管理改革平穩有序推進,給民辦學校留出足夠時間,以便充分考慮,慎重選擇,《實施意見》對民辦學校推進分類管理改革約定,在2022年9月1日前完成分類登記、許可證換發、法人變更等工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