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蘭春平的大棚又有好收成。
5月7日,當記者走進宜川縣英旺鄉茹坪村村民蘭春平家時,他正和母親一起,將剛采回來的豆角整齊地裝進包裝袋,打算第二天一早就送到縣城的蔬菜批發市場。“摘了100多斤,批發價5元一斤,一天就能掙500多元哩!”蘭春平樂呵呵地說。
46歲的蘭春平個子不高,一臉憨厚。2018年蘭春平家收入4萬多元,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和蘭春平一樣,從深度貧困到脫貧致富,延安19.5萬名貧困群眾徹底甩掉了窮帽子。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提出,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力度。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延安市堅持開發式扶貧,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廣大群眾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4.51萬戶、13.38萬人全部發展起蘋果、棚栽、養殖等致富產業。
因地制宜,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讓老區鄉親們富起來
延安作為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差,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這里一度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在脫貧攻堅中,延安市堅持精準戰略,因地制宜全面實施以蘋果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后整理,在分級分選、冷藏冷鏈、品牌包裝、市場營銷等環節發力,完善帶貧益貧機制,把貧困戶嵌入產業鏈,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和過去混賣相比,分級銷售每斤能多賺5毛錢。去年是蘋果生產小年,但我還比前年多賺了1.5萬元。”延長縣安溝鎮阿青村果農肖宏斌談起去年的收入非常開心。
肖宏斌告訴記者,過去不少果農為了省事,將大、小蘋果混賣。這樣不光收入低,還造成了果農間低價競爭。
近年來,延安市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提升蘋果產業后整理能力。去年全市購買了4.0智能選果線56條后,蘋果分批分級采收銷售比例達82%。這極大地提高了果農的市場議價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
“讓一片果園養活一代人,讓群眾種下一片樹幸福一輩子。”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剛,最近正忙于村里果樹示范園的二次間伐,想把果樹的壽命從25年提高到50年,優果率提高到90%。
4月24日,張延剛收到上海客戶的短信,要5萬公斤直徑8厘米以上的蘋果。張延剛犯愁了:這么多大蘋果哪里去找啊?但是看著對方的報價,張延剛又不想放棄這單生意。
“這單生意充分說明,蘋果產業要開發高端市場和錯峰銷售,才能提高收益。目前我們正在努力。”張延剛說。2018年,辛戶村投資1200萬元,建成了智能選果線和6個冷庫,極大地提高了蘋果分級能力和儲藏能力。
為了確保群眾能穩定增收,延安市創造性推出了蘋果“期貨+保險”模式。2018年,在遭受凍災、產量下降的情況下,全市果農仍人均增收2510元,蘋果產值增加18億元。
目前,延安市已形成“延安蘋果”“洛川蘋果”“梁家河蘋果”三大品牌體系,蘋果種植面積達到374.4萬畝,果業收入占到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南部縣農民收入的90%來源于蘋果產業,全市100多萬人從事蘋果產業,2018年蘋果產量達到289萬噸、產值128.7億元。
授人以漁,提升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不讓一人在致富路上掉隊
延安把發展產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不讓一名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宜川縣英旺鄉啊道村村民張蘭琴和老伴劉教堂,最近每天一大早就來到大棚,他們要趕在客商上門前把成熟的西紅柿都摘下來。“這些能賣1000多元。”張蘭琴看著地上的一筐筐西紅柿告訴記者,“每天都有進賬,以前想都不敢想。”
張蘭琴夫婦是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干不了重活,以前家里都靠我一個人。”張蘭琴告訴記者。劉教堂患有腦梗,一年到頭不能斷藥。雖然家里有早年建的兩座大棚,但張蘭琴沒技術也沒勞力,大棚收入僅夠糊口。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們才能有現在的好日子。”張蘭琴說。
為了培育產業,宜川縣充分發揮能人大戶的帶貧作用。在張蘭琴一家的脫貧中,啊道村孫建旗、劉忠堂、胡建軍等致富能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幫助引進新品種,普及新技術,逐漸讓張蘭琴成了果蔬種植的行家里手。不僅有“土專家”,宜川縣還召集全縣中級以上職稱的農業技術人員,組成了“110技術服務隊”。只要群眾有需求,他們就隨時上門指導。
有了技術,人勤地生金,成效立竿見影。“去年種了一棚蔬菜一棚瓜果,有兩三萬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張蘭琴高興地說。
現在,啊道村的108座日光溫室大棚,已經成為宜川縣重要的蔬菜瓜果供給基地。截至目前,延安市發展設施蔬菜瓜果45.21萬畝,養殖豬牛羊225.69萬頭(只)、家禽466.94萬只、中蜂14.6萬箱,群眾脫貧致富有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多元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撐起百姓致富夢
黃河在延川縣扭頭回望,形成了天然而且獨特的自然景觀——乾坤灣。近年來,延川縣對乾坤灣景區進行開發,將旅游業列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
站在乾坤灣景區的乾坤亭極目遠望,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這一段黃河很有氣勢,我專門來看看。晚上住在窯洞里,感覺別有一番與大城市不一樣的滋味啊!”從西安來到延川旅游的張先生說。
旅游發展起來了,游客多了,當地群眾也就多了一條致富門路。依托乾坤灣景區,延川文旅集團在附近的碾畔村發展民宿,流轉了村里的100多孔窯洞。
“現在搞旅游好啊!景區開發了,我和村子里的好多人都在景區打工,每個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貧困戶劉向紅高興地說。
郭紅巖和婆姨在家里搞起了農家樂。“年齡大了,出去打工,活不好找。從去年6月開始我們搞起了農家樂,情況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呢。”郭紅巖高興地說。
依托乾坤灣景區,蘇豐村與陜西果業集團延川分公司合作建設蘋果休閑采摘觀光園區。觀光園區于2018年3月動工建設,截至目前全村實現增收80萬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黃河沿岸到鄉村川道,延安市因地制宜發展旅游、蘋果、紅棗、大棚、養殖等特色產業,讓群眾脫貧致富的路越來越寬。在加大產業扶持的同時,延安市千方百計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通過勞務輸出、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分紅等實現群眾多元化增收,使群眾脫貧基礎不斷夯實、脫貧質量不斷提高。
延安,這片紅色的土地,曾經被貧窮困擾,如今徹底甩掉了窮帽子。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記者 王海濤 劉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