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交流變得更加密切。在第四屆絲博會暨西洽會展館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參會代表、手工匠人以及客商主動承擔起“一帶一路”文明交流傳播的責任。
“圍巾賣完啦,下次參展我們一定多多備貨!”5月12日下午,柬埔寨小伙子陳偉告訴記者,除了圍巾,柬埔寨展區的咖啡、大米、紅糖也賣得很火。
在絲博會柬埔寨展區里陳偉正在向游客介紹家鄉特產。
陳偉是柬埔寨金邊人。兩年前,他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讀研究生。“陳偉”這個名字,是他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名中國人”而特意取的。今年,柬埔寨作為主賓國參加絲博會。陳偉和他的同伴們應邀到會場幫忙,這幾天他既忙碌又開心。
“來陜西已經兩年多了,我習慣了這里的支付系統和出行方式。我也很喜歡肉夾饃等特色飲食,每逢假期都會帶些陜西特產回國。我的媽媽沒來過陜西,但她知道陜西的蘋果好吃,兵馬俑很有名。”
“中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國。這里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陳偉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讀環境工程專業,他希望把中國污水處理技術學精學透,畢業后造福自己的家鄉。
來自俄羅斯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的馬洛達納在展區和中國游客互動玩游戲。
和陳偉一樣,這兩天在展館里忙碌的還有來自俄羅斯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62歲的馬洛達納。穿著特色民族服飾的馬洛達納這次帶來了一些自己手工制作的木制玩具。和其他展區不同,他的這些玩具只和現場感興趣的朋友一起玩耍,并不出售。
記者見到馬洛達納時,他正在和一個中國小男孩玩游戲。男孩的父母在旁邊饒有興趣地觀察著語言不相通的一老一少。馬洛達納從桌子上挑出6根中間有卡槽的小木棍,和小男孩一起全神貫注地拼裝。
記者驚訝地發現:這就是中國的孔明鎖呀,怎么俄羅斯人也玩這個?通過翻譯,馬洛達納解釋,他們民族有很多傳說都與中國有關,這種玩具很有可能是古時候從中國傳過去的。
這是馬洛達納第一次來陜西。他覺得陜西人很熱情也很友好。“大家總是主動地和我打招呼。”馬洛達納希望在這次展會上通過小小的木制玩具,拉近中俄人民的距離,讓彼此更加親密。
來自俄國的葉甫蓋尼-巴拉諾夫在用放大鏡欣賞自己的手工藝作品。
在另一邊的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區展位,一位女士正在試戴鑲嵌著珍貴綠松石的皇冠發飾。圍觀的人們被這精美絕倫的頭飾深深吸引,不少人躍躍欲試,排隊試戴。一旁的展柜里,有很多價值不菲的精美飾品,有些還是從克里姆林宮里帶來的。
第一次來陜西參加絲博會的巴拉諾夫,是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區的知名藝術家,他最拿手的是在銀器上作畫。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塊兩周前剛剛完成的手工藝品:一個瓶蓋大小的橢圓形薄銀片上,雕刻著一位抱著嬰兒的母親。記者通過巴拉諾夫給的放大鏡驚訝地發現,銀片上人物的面部紋理非常清晰、表情十分生動。
在絲博會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展區游客將展柜圍得水泄不通。
“制作這件小小的銀飾品,耗費了我近200個小時。”巴拉諾夫說,像這樣的藝術品,每年他只做四五個。“我們不僅要借著‘一帶一路’進行商品貿易,更要深入地加強文化交流。”巴拉諾夫希望在絲博會上結識陜西優秀藝術家,取其所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回去后,我會嘗試把中國元素加入作品中。”(記者 齊卉 師念 視頻編輯 張亮亮)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