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秦嶺生態保護始終是社會關注的重點。1月31日,新組建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在西安正式成立,為秦嶺生態保護工作保駕護航;今年2月,陜西出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方案》,方案以西安為重點、秦嶺區域其他5市全覆蓋的原則,通過編制整治工作臺賬、實行問題銷號管理、成立專項工作組、開展“回頭看”督察等舉措,確保秦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無死角。
“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在自然資源保護與監測方面也明確了職責,即: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監測,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統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工作。”省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隊長李國鵬表示,在秦嶺重點區域內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為秦嶺生態保護提供數據基礎和技術保障,對秦嶺實施生態保護及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目前,秦嶺生態保護工作主要通過開展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工作的方式進行,在實際開展工作時以人工巡查為主,其他方式為輔,這種方式巡查效率低、監督檢查面不全,整改及生態修復前后對比不明顯,無法對秦嶺重點區域內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情況進行整體評價和動態持續監測。
“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具有感測面積大、范圍廣、速度快、效果好等特點,可對自然資源及地理信息狀況實現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數據能真實高效反映自然資源客觀情況,信息量大、可量測、可回溯。”李國鵬說,目前,國家和其他多個省份已采用此手段開展相關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監測、調查和環境保護工作,包括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全國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等,這些都為在秦嶺重點區域采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開展自然資源監測和生態保護提供了應用案例和寶貴經驗。
今年省兩會上,李國鵬在《關于對秦嶺重點區域采用航空航天遙感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自然資源監測及生態保護的建議》提案中建議,采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對秦嶺重點區域進行自然資源監測及生態保護,建立監測影像數據庫,及時掌握秦嶺自然和生態的變化,從而提出保護管理的科學報告及建議。
記者從陜西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我省生態環境部門已經開始應用遙感等技術開展相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開展的陜西省生態環境十年(2000—2010年)變化遙感調查與評估以及五年(2010—2015年)變化遙感調查與評估中,初步掌握了包括秦嶺區域在內的全省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為利用遙感監測對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區監管提供了技術支持。
據了解,自2014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每年都會對我省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遙感監測,特別是2017年以來,連續兩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
據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調研員李旭輝介紹,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各地、各保護區管理機構對遙感監測發現的問題進行實地核查,對核實問題建立清單和整改臺賬,實行整改銷號管理,在組織開展的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估和考核工作中,遙感監測也作為重要的監測手段予以應用。
2018年出臺的《陜西省青山保衛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整合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化監測手段,建立網格化、數字化、智能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對生態系統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全面掌握生態環境動態變化,及時預警環境風險,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2020年底前,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信息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
李旭輝說,目前,省生態環境廳已經啟動陜西省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能力建設項目,其中包括秦嶺北麓綜合環境監控體系的建設,將利用3年時間,在秦嶺北麓區域淺山區通過架設高空攝像機實現對違建、礦石開采、林木盜伐、水源污染等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的監控。同時結合衛星遙感監測,實現對秦嶺北麓全域的監控,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采用航空航天遙感等技術在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科學規劃和政府精準施策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希望政府能加大推進應用,為我省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李國鵬表示。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