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欣怡
“倉頡”的傳說,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倉頡28字鳥跡書”,記錄了皇帝與炎帝聯合中西部部落聯盟攻打蚩尤的歷史故事,標志著華夏民族最初的文明之光,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第一篇史書”。
帶著對“倉頡”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注,在歷時一年的調研中,省政協委員常偉發現,由于各地沒有形成統一和規范化的秩序,導致國家共有文化資源的無序爭奪,各地出現了爭搶倉頡資源的競爭行為,并且由于公祭活動過于分散,至今沒有形成合力。
“我省對白水倉頡廟和墓的保護做得非常好,但是對漢字文化資源和文化的宣傳做得不夠充分,倉頡的資源遠遠沒有發揚光大。”7月3日,在接受采訪時常偉介紹說,渭南白水的倉頡廟、西安長安區郭杜的倉頡造字臺以及商洛洛南的倉頡造字遺址公園,三地均擁有獨特優勢和源遠流長的漢字淵源,但目前各地的祭祀活動都僅處于地方層面,既沒有形成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品牌效應也沒有形成,在國內的話語權更是相對有限。從傳承和保護的框架來看,將倉頡文化打造為民族公認的標記和符號,把祭祀活動上升到省級層面,能更好地詮釋民族文化內涵。
如何進一步加快整合“倉頡”文化資源,振興和傳承好“倉頡”文化?今年省兩會,常偉在《加快整合“倉頡”文化資源,將倉頡祭祀上升為省級祭祀》的提案中建議打造民族文化公認的標記和符號,將倉頡祭祀確定為省級祭祀;加快整合省內倉頡造字文化產業,在“谷雨”設立“中國漢字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7月3日,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2018年4月11日,白水縣倉頡廟中華上古文化園一期PPP項目正式簽約,標志著白水“華夏四圣文明傳承區”建設核心項目從規劃理念正式進入落地實施階段。
“倉頡造字的故事始于炎黃時代,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是我省重要的文化與旅游資源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任宗哲說,《倉頡傳說》是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2013年6月列入陜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以來,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渭南市白水縣、商洛市洛南縣制訂了2019年的保護計劃,并在4月20日谷雨節氣期間,指導渭南市白水縣、商洛市洛南縣分別組織了祭祀倉頡活動。“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廳將加大對與倉頡有關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支持相關項目開展保護傳承活動,并積極推進與漢語言相關的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同時,繼續關注與倉頡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理,加大宣傳力度,打造文化品牌,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