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原登榮 劉菁
正值盛夏中午,老付一喂完豬就趕忙鉆進新箍的窯洞,喝一杯妻子倒上的涼開水,十分愜意。老付的開心,最主要的是2017年總算脫貧“銷了號”,如今,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舒心。
說起老付,其實他年紀并不大,今年才48歲。老付大名叫付五倉,是銅川市王益區羅寨村一位農民。以前老付家并不窮,發生變故緣于一次車禍。
日子窮是窮的,可老付一點也不想吃低保,別人為當貧困戶爭得面紅耳赤,老付卻不這樣。他說:“我媳婦雖然是聾啞人,我母親也80多歲了,兒子在外打工,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女兒,但我有胳膊有腿,雖然不能干重活,但只要勤勞就不怕脫不了貧。”
2015年,老付家被定為貧困戶,不甘心的他就開始琢磨,咋樣才能早日脫貧致富。此后他四處打聽,最終想通過養豬改變家庭面貌。
得知老付的想法,包扶干部幫他實現了愿望,把2頭母豬送到了他家。一頭豬一年可以下3次仔,老付就賣掉一些豬仔,其余的就養大了賣肉豬。
“2年后,我新箍了2間窯洞,還添置了一些電器,當年就成功脫了貧。”老付咧開嘴樂呵呵地說,“村上其他貧困戶都羨慕我,我逢人便說,咱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要想脫貧還得靠雙手干。”
2018年,生豬市場不景氣,價格比較低,豬仔也沒了市場,這一年老付的養豬生意不咋地。可他拗得很,堅信付出總會有收獲。
果然如老付所料,今年的豬肉價格格外好,前不久他剛賣了15頭豬仔和12頭生豬,半年收入近3萬元。老付說:“今年要是行情一直好,我就擴大養殖規模,把存欄量發展到80頭。”
聽到老付的致富信心,王益區政協干部、駐羅寨村工作隊隊長茍永剛打心眼里高興。這幾年,他見證了老付家脫貧的全過程,做夢都想讓全村貧困戶都盡快脫貧致富。
7月10日上午,記者在羅寨村見到茍永剛時,他正在吃油潑辣子夾饃,聽說要采訪就連忙擺著手:“早上起來一直忙,沒吃早點,你們先等會,我還要安排上午花椒種植知識培訓的事。”
2015年,王益區政協開始包抓羅寨村,茍永剛次年走馬上任。一到村里,他就忙著走村入戶了解民需、千方百計發展產業。三年來,有事找茍永剛已成了村里人的共識。
去年5月的一天晚上,70多歲的村民李勤喜給茍永剛打了一通電話,告訴他孫子李龍飛在學校受到霸凌,現在待在家里還不敢去學校。“我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村上,拉著李勤喜就去了學校反映問題,三個學生當場寫了保證書,學校也向家長道歉并作出承諾,第二天孩子就安心上學了。”
在產業脫貧方面,茍永剛了解到,羅寨村地處渭北地區,降水較少、溫差大,適宜發展果業、小麥和養殖業,老百姓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茍永剛及時匯報后,在王益區政協的協調幫助下,村上與陜西果業集團、秦龍山水食品有限公司簽訂了合同,決定分別在羅寨村建設優質果業和優質小麥基地。
茍永剛說,優質果業基地可以帶動1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小麥種植戶每畝可以獲130元補貼,并實行訂單式生產,收購價至少高于市價5%,這樣每年可以帶動群眾增收50萬元。
據了解,除此之外,王益區政協還立足實際,通過招商引資與瑞奧科技環保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將對村上的廢棄礦山進行再次利用,通過建設洗砂廠實現廢物利用。此外,區政協還通過舉辦農業技術培訓,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婦、鄉村能人評選,組織文藝演出等,多措并舉讓村民樹立起脫貧信心。
目前,羅寨村貧困戶已從建檔立卡時的30戶98人減少到5戶10人。看到貧困戶越來越少,村民心里很高興,他們擔心地問:“茍隊長,這幾年辛苦你了,你啥時候走哩,大家都感謝你。”茍永剛總是呵呵一笑:“等大家都脫貧致富了,就是我走的時候。”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