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常委建議:全方位做好保護規劃,推進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提質增效
7月17日上午,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舉行分組討論,圍繞“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議題,省政協常委踴躍建言獻策。大家認為,不僅要將秦嶺的每棵樹種好、每個物種保護好,同時也要全方位做好保護規劃工作,進一步推進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提質增效。
□記者 張晶 文/圖
省政協常委陳怡平:秦嶺生態保護關鍵在頂層設計
省政協常委陳怡平
“如果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新的問題依舊會產生,永遠也治不好。”省政協常委陳怡平說,秦嶺保護不能是簡單地拆了房子種幾棵樹。
“秦嶺生態保護說難也很難,它是個系統工程;說簡單也簡單,關鍵在頂層設計。”陳怡平認為,應該把秦嶺當成一個國家公園來建設,“要先把生態保護共性化的東西學會,再針對我們的地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陳怡平在調研中發現,基層林業部門因條件艱苦,很難留住人才。在他看來,沒有專業知識,是做不好秦嶺生態保護工作的。為此他建議要加強基層專業人員的配置。
“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中庸’原則,找到保護的平衡點。”陳怡平表示。
省政協常委周秀成:根據生態功能區設立分類考核指標
“秦嶺生態保護需要頂層制度保障。”省政協常委周秀成建議,應根據國家和省級生態功能區設立不同的考核指標。“考核是根指揮棒,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一個標準肯定是不行的。”
省政協常委周秀成
周秀成認為,對國家級生態功能區應禁止開發,另外設計一套指標,取消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相關經濟指標的考核,而是考核公共生態產品——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綠色的植被、良好的生態。
“對于省級生態功能區應限制開發,考核指標應弱化經濟指標,強化公共生態指標。”周秀成說,考核的指揮棒依舊不變,而是對國土空間的發展要設立一個更加合理的分類考核指標。
省政協常委方明:環保意識需要長期培養和養成
省政協常委方明
“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運動式、集中精力地做,但是很多東西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養成和培養的過程。”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方明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是要加強中小學學生教育。
近期上海垃圾分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為什么會一搞垃圾分類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方明說,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一門課去講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濕垃圾,現在突然要垃圾分類,大家一下子都不知道該怎么去做。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但具體該怎么去做?”方明認為,在倡導環保意識重要性的同時,也要講求實際,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注意事項以及具體做法。“只有讓我們的后代從小養成生態環保的好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出現的問題。”
省政協常委李榮:打贏環境攻堅戰必須提到政治的高度
省政協常委李榮
“不要過上若干年后,子孫后代考古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地下沒藏什么寶貝,都是些垃圾。”提起垃圾分類,省政協常委李榮語重心長地說,西安每天產生一萬三千噸垃圾,而大分部都埋掉了。
“現在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有很多問題治理起來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容易。”李榮認為,經濟發展的節奏過快,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情。而對環境的破壞,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因此,打贏環境攻堅戰,必須提到政治的高度。”
“要汲取秦嶺違建的教訓,防止重蹈覆轍。”李榮說,秦嶺違建的拆遷,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要汲取此次事件的慘痛教訓,為中華民族的長遠考慮,為子孫后代考慮。“要敬畏自然,科學管理。不去破壞秦嶺,就是最好的保護。”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