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陜西省委宣傳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陜西紅色資源發揮作用情況。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任惠林介紹,陜西以全省18個市、縣(市、區)的2025處革命遺址為基礎,對50家以革命遺址為依托的省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已經建立起以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為連接點的全省紅色教育網絡。
挖掘紅色人物講好紅色故事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陜西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種方式使我省的紅色資源更好地“動”起來、“活”起來,推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普及,走進人民群眾的心中,建立起以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為連接點的全省紅色教育網絡。
陜西在編撰好黨史基本著作,講清革命歷史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側重突出特色專題研究,完成了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研究,《西北革命根據地史》《西北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精編》《西北革命根據地回憶錄精編》等已陸續出版,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同時,完成《三秦紅色地標》叢書編撰出版工作,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各處有代表性的革命遺址串起來,更加清晰地呈現出革命先輩們在三秦大地上留下的座座“精神標識”。
“講好紅色故事離不開紅色人物,對紅色人物的挖掘、研究也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任惠林介紹,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省精心挑選了80余名有代表性的革命先烈,編成《初心永恒——革命先烈的信仰和追求》一書,輯錄了他們親手撰寫的文章、信函、詩歌、獄中遺書和絕筆,記述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感人事跡和革命故事。
推進打造沿黃紅色旅游帶
近年來,陜西不斷創新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嘗試將黨史知識與文化藝術、課堂教育和新興媒體相結合,在展廳舞臺、中小學校園以及網絡世界開展紅色宣傳,努力推動紅色宣傳“飛入尋常百姓家。”
記者了解到,銅川創作、排練、演出的大型組歌《照金歲月》,以及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錦陽星火》等,成功塑造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者們的藝術形象。西安在全國首創校園黨史輔導員制度,先后在全市13個區縣420多所中小學校設立黨史輔導員512名,實現了校園黨史輔導員全覆蓋。
此外,陜西還抓住沿黃公路建成通車的契機,進一步探索紅色資源的發掘模式。任惠林說,黃河沿岸的自然風貌和紅色遺跡為沿黃旅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我省正在推進沿黃紅色旅游帶的打造,在各方的努力下,沿黃公路將會成為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精品旅游線路。記者文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