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機器人電弧熔絲增材制造設備正在自動打印高強鋁合金飛機翼肋模型。
記者 張江舟 文/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20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今年的七大任務之首,強調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健全以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機制。
陜西作為制造業大省,如何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核心提示
■目前,我省已籌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2家,其中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已完成認定掛牌。
■近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2019年工業穩增長促投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加大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力爭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掛牌,省級創新中心累計掛牌達到7個以上,新培育30個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創新資源和力量如何串起來?
截至目前,全國共批復建設10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位于西安市的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當前,我省制造業體系完整、科教綜合實力強、產業集聚度高,但也存在產業創新資源分散、創新能力不強、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創新成果產業化不暢等問題。
“加快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就是陜西破解這些問題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我省已籌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2家,其中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已完成認定掛牌。這些制造業創新中心主要面向重點行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難題,解決反映突出的專用設備、材料、工藝等‘卡脖子’問題。”7月12日,省工信廳科技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截至目前,全國共批復建設了10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位于西安市的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作為首批國家層面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我們始終以國家戰略性領域的需求為引導,持續攻關重大裝備、關鍵工藝、核心元器件、軟件、材料等共性關鍵技術。”7月18日,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總經理趙紀元在接受采訪時說。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3D打印頭驅動電路測試。
據介紹,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目前已完成研發中試平臺、公共測試平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等三大創新平臺建設,為用戶提供工藝技術解決方案、中試驗證、檢驗測試等一站式服務。同時,該創新中心面向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也接連取得突破:完成了航空航天大型構件、個性化醫療器件等重點領域的工藝研究;攻克了“微噴頭”“同軸送粉器”“短纖維復材擠出頭”等核心元器件研發生產難題;開發了多種功能性3D噴墨材料體系、金屬基納米復合材料、耐高溫透波陶瓷材料體系、高分子新材料等;研究制定標準7項,申請專利、軟件著作權156件……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還同航天一院、航天三院、航天六院、中國商發南方航空發動機、中國商發西航、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震旦(中國)、西門子、美國通用等制造領域優勢企業、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同時建設各地區和行業的增材制造推廣應用平臺,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應用。
趙紀元說:“創新中心把分散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凝聚到一起,把珍珠串成項鏈,構建了開放、協同、高效的制造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我們不是為哪一家企業服務的,我們要服務、惠及的是整個行業。”
剛剛生長完成的VCSEL外延片。
產學研融合需要什么樣的平臺?
引進高端創業團隊孵化企業,幫助其做大做強,像西安唐晶量子這樣的案例,在陜西省光電子集成制造業創新中心已有24例。該中心的多個項目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
7月16日,在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省光電子集成制造業創新中心的依托單位和實體)的實驗室里,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從MOCVD生產設備中取出剛剛生長好的VCSEL外延片。
2018年3月, 西安唐晶量子入駐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孵化平臺。該公司VCSEL外延片項目的順利實施將解決國內對這一產品的進口依賴問題。
“陜西省光電子集成制造業創新中心這個平臺是我們這個項目落地古城西安最大的動力。創新中心給我們的項目投了資金,提供潔凈廠房、輔助設備及廠務服務,幫助初創企業迅速建立產線,投入研發生產。在這個平臺上,我們有信心成為國內一流的VCSEL外延片生產商。”西安唐晶量子CEO及創始人龔平博士說。
引進國內外光電子行業高端創業團隊,幫助孵化其成為科技型企業,并做大做強,像西安唐晶量子這樣成功的范例,在陜西省光電子集成制造業創新中心已有24例:從加拿大引回光電子集成芯片項目團隊;從英國引回磁傳感器芯片項目團隊;從美國引回半極性氮化鎵LED芯片項目團隊;從韓國引回紅外光學材料項目團隊等。其中以光電集成芯片、4英寸半極性LED芯片、砷化鎵外延材料等為代表的項目均擁有世界頂尖技術水平,填補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市場壟斷。
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思申對“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制造業創新平臺”“如何建設好制造業創新平臺”有著自己的思考:芯片企業的成長需要大量資源,對工藝平臺等硬件設施的要求高。缺資金、缺設備、缺潔凈廠房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科技人員的創業意愿和企業的快速發展。
“針對這一實際需要,我們探索實踐了‘平臺支撐+基金引領’的模式,通過打造‘重資產、專業化’的公共技術平臺,利用硬件、軟件資源為企業彌補空缺,解決企業從起步到發展等各階段的重要需求和負擔問題。”張思申說,“同時,我們還發起設立了總規模10億元的陜西先導光電集成科技基金,專門投資芯片領域。截至今年6月底,基金已投資光電子領域相關項目68個。”
張思申說:“以企業為主體,以企業發展需要為主導進行創新,不僅針對性強、推進速度快,而且轉化率高、產業化快。我們制造業創新中心要專心做好的就是服務,進一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與企業形成共生發展的生態模式。”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研發中試平臺。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價值何在?
更好地整合創新鏈、產業鏈上各環節、各方面的創新資源,打通技術、組織、商業、資本之間的分割與壁壘,實現協同發力。
省工信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整合省內外各類創新資源,依托現有或新組建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揮行業骨干企業主導作用、中小企業協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支撐作用、行業中介組織保障服務作用,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建設創新中心是為了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這就需要集中全行業的智慧和力量,把創新鏈、產業鏈上各環節、各方面的創新資源整合起來,打通技術、組織、商業、資本之間的分割與壁壘,協同發力。”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思申說,“制造業創新在這方面給科技型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依托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則將這種支持進一步放大。”
據介紹,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及西安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機構和企業共同發起的陜西省光電子集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其成員單位目前已有38家。該聯盟成立以來,整合協調省內光電子集成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大大提升了我省在光電子集成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服務及產業化水平,促進了光電子集成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陜西光電子集成技術的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
同時,陜西省光電子集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還建設有“專利池”,對聯盟中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所擁有的專利圍繞光電子集成領域進行篩選,構建了陜西光電子集成領域專利數據庫。據介紹,隨著“專利池”的進一步完善,該聯盟將通過專利的共享化、股權化、資本化等方案提升知識產權資產收益,支撐聯盟成員與產業共同發展。
以協同創新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主任盧秉恒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使用激光超聲檢測系統檢測3D打印產品的質量。
記者 張江舟
我省以培育、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應如何推動協同發展?當前有哪些問題需要破解?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主任盧秉恒教授。
記者:與科研院所、高校等傳統形式的研發平臺相比,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培育、建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盧秉恒: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發平臺相比,制造業創新中心承擔著不同的國家任務和社會分工。
制造業創新中心致力于4—7級技術成熟度的行業前沿、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技術轉移轉化。很多從基礎研究走向產業化技術生產所需要的4—7級技術的研究,因缺少資金支持而乏人問津,這導致我國的基礎研究難以支撐產業發展。創新中心的定位就是要跨越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技術生產之間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推動產品商業化進程,為行業發展提供競爭能力。
制造業創新中心整合的是全國優勢資源。國家布局“一個領域一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創新中心由行業內優勢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類創新主體自主結合,以企業為主體,采取獨立法人制度,以“聯盟+公司”的方式整合行業資源,促進社會資本參與創新中心運營。
制造業創新中心是一種新型創新載體,它打通了技術、組織、商業及資本之間的分割與壁壘,構建了從技術開發、技術轉移、技術擴散到首次商業化的新型制造業創新平臺。這不僅是機制的創新,也是模式的創新,更是管理的創新。
記者: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承擔著“關鍵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實現首次商業化”和“產業孵化”的戰略任務。這些任務目前的完成情況如何?
盧秉恒:我國增材制造裝備企業眾多,但是市場占有率低,產品低端,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之間存在斷層。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以國家戰略性領域需求為引導,持續攻關重大裝備、關鍵工藝、核心元器件、軟件、材料等共性關鍵技術,已成功研制5米熔絲增減材一體化制造裝備、五軸增減材一體機、高性能復合材料增材裝備、回轉體鋪粉裝備,部分設備已對外銷售;已成功孵化企業5家,涉及國防、精準醫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記者:在培育、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過程中,協同是關鍵。從深層次看,這涉及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應如何推動協同發展?當前有哪些問題需要重點被關注和破解?
盧秉恒: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目標是形成網絡化布局,服務于整個產業,覆蓋到產學研用各個環節。無論是國家級創新中心還是省級創新中心,均不能只做單個產品,一定要瞄準共性關鍵技術,資源共享、協同作戰、優勢互補,實現多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技術創新,滿足制造業發展戰略需求。
當前,全國各地省級創新中心層出不窮,不僅分散了研發力量,降低了科研進程,而且浪費了國家資源。建議各地嚴控省級創新中心建設數量及內容,不同地域多溝通交流,避免相同領域出現重復性、低水平、同質化建設。要以協同創新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記者:如何讓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盧秉恒:首先,市場主導和政府項目相結合。中心面向市場需求,進行重大裝備、關鍵工藝、核心元器件的研發,要積極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申報。其次,技術創新和社會資本相結合。要吸收集聚成員單位,自主開展或接受企業委托開展技術研發,將成果及時輻射給行業,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源源不斷提供技術支持、技術服務,從而實現收入。最后,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創新中心要通過自主研發關鍵核心技術,迅速搶占市場,同時與行業內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技術轉移轉化,產業孵化,實現創收。
記者:當前,各國都在構建類似的科技創新平臺,他們有哪些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盧秉恒:美國政府于2012年啟動了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通過政府牽引、企業主導、高校和科研機構支持,充分整合各種創新資源,形成了一個“產學研政”合作共贏的創新生態系統。
我國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可以借鑒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的模式和方法,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資源,構建創新生態系統,聚焦前沿共性技術,充分資金支持,可持續發展,服務中小企業。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