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崇德尚賢敬英雄
“八一”前夕,洋縣各級黨支部組織黨員分赴老英雄張富清同志的老家馬暢鎮雙廟村開展“學英雄、找差距、守初心、擔使命”主題宣講學習活動。本報見習記者 陸晟攝
“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洋縣組建的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宣講報告團正在全縣巡回宣講。
洋縣縣委宣傳部部長路建俠告訴記者:“我們要以學習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為契機,深入推進洋州新風建設,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讓崇德尚賢、明禮守法成為洋縣新風尚,讓洋州大地人人崇尚英雄,個個爭當模范。”
蒼山厚土育英雄
張富清的老家在洋縣馬暢鎮雙廟村,村北不遠處一座巍峨的大山拔地而起。村民說,這座山叫子房山,相傳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后功成身退,曾在山上隱居。子房山上,東漢時期建成的一座專門紀念張良的廟現在還在。
在馬暢鎮,很早就建立了紅色政權。1933年,紅二十九軍第三游擊隊成立,在馬暢一帶十分活躍。據張富清的侄子張樹積回憶,叔父張富清回家探親時曾囑咐他,要教育子女學習張良、學習紅軍,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提到楊從儀,洋縣馬暢一帶幾乎家喻戶曉。“他是宋代抗金將領,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后來,在任洋州知州時,他帶領百姓在馬暢西邊的湑水河上,筑壩蓄水修渠引流,灌溉了洋縣、城固縣數萬畝良田,使這一帶百姓收成大增。”馬暢鎮原文化站干部王寶元介紹,為紀念這位造福于民的將軍,這項水利工程取名楊填堰,并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張樹積說:“叔父回家時特別愛在老家房前不遠處的堰渠邊走動。他說這個堰渠很有來頭,是一種精神的象征。”目前,楊填堰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灌溉面積達1.15萬畝。
“老英雄張富清身上高貴的品質,得益于黨的教育和戰火淬煉。另外,馬暢鎮厚重的歷史文化對他的影響不容忽視。”王寶元說。
飲水思源崇孝義
在張富清的身上,崇尚孝義早已扎根。
“叔父對我奶奶十分孝敬。1958年,他第二次回洋縣探親。當時奶奶60多歲了,身體不好。按照農村的傳統習俗,叔父專門去金水鎮給我奶奶買了辦理后事的物品。他還經常給奶奶寄零用錢改善伙食。”張樹積說。
在部隊,黨指到哪兒,張富清就打到哪兒;在地方,黨讓去哪兒張富清就去哪兒,哪里最艱苦就去哪里。他對黨的絕對忠誠源于其不忘初心,也離不開鄉風民俗的耳濡目染。
洋縣文化愛好者王學智告訴記者:“北宋時蘇軾的表兄文同曾任洋州知州。在任內,他全力整修殘破的洋州城墻。一次,他現場視察城墻修建,走到東北角時,看到一個小伙子正在打一個老婦人。當得知小伙子正是老婦人的孫子時,文同勃然大怒,當即教訓小伙子,并現場命令將正在整修的城墻東北角折向城內,以城墻缺一角來警示教育百姓孝老愛親。這樣,‘孫子打婆婆,洋城折一角’就流傳了下來。”
飲水思源,初心不改。推崇孝老敬親模范,開展“十大孝子”評選,洋縣在弘揚孝義的接力賽中一路向前。紙坊街道鞏家槽社區300多戶村民家門口的家風家訓牌上,“孝”成了熱詞;洋縣南街小學的“孝老愛親”道德講堂令所有師生心靈震顫;謝村鎮智果村的道德評議會上,不守孝道被放在了一票否決的首位……
薪火相傳揚新風
6月17日晚,張富清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發布儀式在央視首播。洋縣各鎮(街道)、各部門組織黨員干部第一時間集中觀看,圍繞老英雄先進事跡展開討論,全縣迅速掀起向張富清同志學習的熱潮。
繼承傳統,崇德尚賢,洋縣人說到做到。
老人倒地,女護士劉丹毫不猶豫地“扶一把”溫暖了整個中國;父親病癱,謝村鎮孝女荀振平23年堅持照料,踐行著“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承諾;一次對話,一生“綁定”,洋縣醫院職工王亞玲用辛勤付出默默兌現著她對貧困戶幼女的無償幫養……如今在洋縣,道德力量的影響無處不在。
從“講文明、知榮辱、樹誠信、愛家鄉”全民道德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到“熱情友好、開放包容、理性平和、明禮感恩、崇德守法、互助有為”洋州新風建設工程的全面推進;從“文明禮儀”“誠信洋縣”“愛心和睦”“感恩奉獻”“文明創建”五大德治工程的落地實施,到道德模范、鹮鄉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子等先進典型的風起云涌,好人得到禮遇,鄉賢遍地開花,新風正氣溢滿洋州。
“來老英雄故鄉工作,我無比自豪。我一定要學習他不忘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扎根邊遠山區,努力為企業創效益,為洋縣作貢獻。”洋縣釩鈦磁鐵礦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籍職工張自仁說。(記者 屈荔鵬 通訊員 張校峰)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