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陜西全部工業總產值僅為96.48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36.52億元。2018年,陜西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192.36億元,比1978年增長261.12倍,年均增長15%。19日,陜西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陜西工業經過70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突飛猛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門類齊全、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
規模實力不斷增強 工業保持高速增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工業建設是在百業凋零、滿目瘡痍的基礎上開始發展的。到1949年,陜西工業總產值僅28645萬元,生產能力低下,基礎非常薄弱:年產紗0.73萬噸,原煤61.1萬噸,原油0.08萬噸,金屬切割機床30臺,發電量0.28億千瓦小時。陜西工業正是從這樣的基礎起步。
在70年的發展中,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40年,陜西工業保持了高速增長。197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僅為96.48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36.52億元。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192.36億元,比1978年增長261.12倍,年均增長15%。全部工業增加值9634.80億元,年均增長12.1%。從平均用工人數看,2018年平均用工人數146.8萬人,比2000年增長17%。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平均用工人數增長76%,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2.5倍,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5.9倍,非金屬礦采選業增長2倍,醫藥制造業增長42.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6.7%。
支柱行業增勢強勁 主要產品增長迅猛
70年間,工業在原有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進裝備制造、食品、醫藥、航空航天、冶煉等為主的新體系,成為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工業41個大類行業,陜西已經覆蓋除其他采礦業的40個行業,覆蓋率達97.6%。40個大類行業中,2018年有37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為92.5%。尤其是能源產業、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增勢強勁,2018年,石油、焦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加值增長9.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11.9%,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12.3%。非能源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9.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0.2%。
主要產品增長迅猛。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產品品種單一、產量寥寥無幾。經過70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推動和解放,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普遍得以迅速躍升,工業產品品種豐富,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18年,原煤產量6.23億噸,比2000年增長30.4倍,天然原油3519.49萬噸,增長3.7倍,天然氣444.48億立方米,增長20.1倍;原油加工量1799.43萬噸,增長2.2倍;發電量1782.22億千瓦小時,增長5.5倍;汽車產量62.13萬輛,增長31.2倍;水泥6270.83萬噸,增長5.3倍;鋼材1445.15萬噸,增長25.9倍;金屬切削機床18724臺,增長3.9倍。
工業結構持續優化 能源工業增加值占比逐步下降
近年來,陜西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與增強自主創新為抓手,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改造提升能源、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扶持中小企業,淘汰落后產能。
截至2018年底,陜西非能源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2%,能源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2011年的58%下降至2018年的48%,低于非能源工業4個百分點。非能源行業中,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等優化發展。2018年,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4.2%、12.3%,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和3.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0%和17.2%。
代表工業轉型升級方向的產品產量呈現較快增長趨勢。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70%,光纜增長22.1%,光纖增長51.3%,太陽能電池增長19.4%,3D打印設備增長17.9%,智能電視增長13.6%,工業機器人增長36.9%。
多種經濟協調發展 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新中國成立初期,與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相適應,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占有絕對優勢,隨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所有制理論認識的重大飛躍,其他經濟成分逐步發展。
2017年,從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產值占比55.8%,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和城鄉個體工業產值占比44.2%,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補充力量。2018年,從企業經濟效益看,按登記注冊類型分,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7.6%,集體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13.8%,私營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10%,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7%,規上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15.7%,均保持平穩較高水平,多種經濟共同發展,市場活力不斷增強。(王 昕 張詩茹)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