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發展的進程,陜西的文學藝術走過了70年不平凡的道路。70年來,我省文藝事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和眾多榮譽。一本本文學著作、一部部影視作品、一個個精彩劇目、一件件藝術作品,用跳動的文字、藝術的圖像、傳神的聲音、感人的形象奏出了陜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華彩樂章。70年來,陜西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傾力表現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精神與堅強意志,將陜西文藝波瀾壯闊、櫛風沐雨的歷程深深地刻在時代的年輪之上,打造出了“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陜西戲曲”“長安畫派”等特色文化品牌,用不懈努力和辛勤勞作,為時代、為人民、為歷史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文學陜軍”魅力綻放
在陜西這片土地上,傳統文化基因和紅色革命文化基因為“文學陜軍”的生長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肥沃的土壤。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作家為中國文壇奉獻的優秀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創業史》、王汶石的《風雪之夜》、李若冰的《柴達木手記》等一批優秀作品不斷涌現;20世紀80年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浮躁》、莫伸的《窗口》、陳忠實的《信任》、京夫的《手杖》等作品展現出陜西文學創作的蓬勃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熱愛命運》、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等5部陜西作家的作品在北京集中出版,讓中國文壇刮起了一陣強勁的“西北風”,當時《光明日報》一篇題為《“陜軍東征”火爆京城》的文章讓陜西作家群體有了一個響亮的名稱——“陜軍”;2000年后,陜西這塊文學沃土上又出現了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家:馮積岐、紅柯、葉廣芩、陳彥、冷夢、朱鴻、和谷、方英文、吳克敬等,他們用自己的實力和新的風格贏得了讀者的關注。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對我省文藝創作生產、優秀文藝人才的大力扶持和培養下,“文學陜軍”新梯隊建設初具規模,周瑄璞、吳文莉、趙韋、王妹英、楊則緯、邢小俊等青年實力作家在全國嶄露頭角,為“文學陜軍”注入了新的血液。
今年8月,我省作家陳彥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角》同時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和茅盾文學獎。這是繼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秦腔》獲茅盾文學獎之后,我省作家第4次榮獲茅盾文學獎。據統計,截至目前,以杜鵬程、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陳彥等為代表的“文學陜軍”,共為我省斬獲國家級重要文學獎項44個。
西部影視蜚聲中外
憑借陜西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厚的革命文化以及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優勢,“西部影視”曾在中國電影史上譜寫輝煌的篇章。1958年,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家電影廠——西安電影制片廠的成立,奠定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基礎,也開啟了西部電影發展的光輝歷史。以吳天明、張藝謀、黃建新、顧長衛等為代表的陜西導演,不僅開辟了中國電影史的一個全新時代,而且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世界。
從首開新時期國產電影故事片紀實風格先河的《生活的顫音》,到斬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紅高粱》;從榮獲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的《老井》,到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圖雅的婚事》,再到榮獲第三十九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圣喬治金獎的電影《塬上》、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百鳥朝鳳》《沖鋒號》《周恩來回延安》等影片,陜西電影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道路。
20世紀90年代,以《神禾塬》《半邊樓》《道北人》等為代表的陜派電視劇受到了全國的矚目。2000年以來,陜派電視劇開始向規?;?、品牌化發展?!都で槿紵臍q月》系列、“關中”系列(《關中刀客》《關中匪事》等)以及《熱血兵團》《西安事變》《大秦帝國》等一大批陜派電視劇,無論是在投入規模、產出數量,還是在觀眾中的影響力,都在全國名列前茅。這一部部優秀的作品,凝聚成一個閃亮的品牌:影視陜軍。
近年來,獲“飛天獎”的《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獲“金鷹獎”的《打狗棍》《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獲“五個一工程”獎的《聶榮臻》《黃土高天》等優秀電視劇,用豐富的題材與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講述著精彩的陜西故事。據統計,2018年,我省電影備案立項169部,拍攝完成76部,生產數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列;電視劇備案公示39部1599集,發行許可電視劇11部453集,實現了影視創作數量與質量的雙攀升。
陜西戲劇異彩紛呈
70年來,時代發展的深刻變化為藝術家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素材。一部又一部精品佳作,構筑起陜西戲劇70年的發展史,講述了陜西戲劇緊扣時代脈搏、用藝術呈現時代變革的發展故事。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秦腔《游龜山》《游西湖》,眉戶現代戲《梁秋燕》等經典作品到改革開放后相繼推出的眉戶劇《杏花村》、花鼓戲《六斤縣長》、阿宮腔《三姑娘》等優秀作品;從追求革命理想的話劇《青春之歌》到描寫陜甘寧邊區輝煌勝利的話劇《保衛延安》,從紀念紅軍萬里長征的《萬水千山》到反映地下工作者頑強斗爭的《情報處長》;從幾乎包攬所有國家級戲劇大獎的“西京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到近年來相繼榮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麻醉師》《大漢蘇武》《柳青》《平凡的世界》等精品力作,陜西戲劇創作以貼近現實的思想高度和以情動人的藝術溫度,激發出向上、向善的精氣神,為全國戲劇創作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同時,我省榮獲“文華表演獎”“白玉蘭獎”“曹禺劇本獎”等各大獎項的戲劇人才不勝枚舉。全省僅梅花表演獎得主就有26名。各地藝術院團、學校大力培養戲劇后備人才,藝術新秀不斷涌現。
70年來,陜西的文學天空群星燦爛、“文學陜軍”佳作迭出;“西部影視”高揚起西部電影的旗幟,屹立于世界電影之林;陜西電視藝術創作橫空出世、蔚為大觀;陜西戲劇藝術萬紫千紅、引人矚目;陜西音樂藝術吹奏起反映時代、反映生活的主旋律;陜西美術氣勢如虹,創作出大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鮮明個性的時代精品;陜西書法藝術異軍突起,在三秦大地上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勃興;陜西民間藝術爭奇斗艷、花團錦簇,與祖國同行……
70年風雨兼程,文化陜西跟隨著新中國的腳步不斷前行,走過了70個春夏秋冬。站在新的起點,陜西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文化力量!記者 柏樺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