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陜西法人單位數量從16萬增長至近50萬個,為陜西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基礎。其中企業法人單位較2001年增長了4.5倍,占法人單位數的73.2%,占比提高了32.7個百分點。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二十年來,陜西企業法人單位數的絕對數量和占比持續提高,這一變化趨勢充分反映了陜西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帶來了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
單位數量迅速增加
企業法人單位數絕占比持續提高
2001年,中國跨入世界貿易組織大門,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進程。由此開始,陜西法人單位數量節節攀升,2018年陜西省基本單位名錄庫數據顯示,法人單位49.7萬個,比2001年增加了33.4萬個,增長了兩倍;與此同時,2018年末陜西生產總值為2.4萬億元,比2001年增加了2.2萬億元,增長了11倍。由此可見,法人單位數量的增加帶來了地區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
2001年全國基本單位普查結果顯示,陜西法人單位16.3萬個,其中企業法人單位6.6萬個,占法人單位數的40.5%;到2018年末,陜西共有法人單位49.7萬個,其中企業法人單位36.4萬個,比2001年增加了29.8萬個,增長了4.5倍,占法人單位數的73.2%,占比提高了32.7個百分點。由此看來,近二十年來,陜西企業法人單位數的絕對數量和占比持續提高,平均每年增長6.7%,這一變化趨勢充分反映了陜西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帶來了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
十大行業增速領漲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33.8倍
從行業分布看,2018年陜西法人單位分布在國民經濟19個行業門類,90個行業大類,387個行業中類中,幾乎囊括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表明陜西已經是一個門類較為齊全的國民經濟運行體。
與2001年相比,增長速度最快的十大行業依次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33.8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10.3倍;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長10.2倍;房地產業,增長10倍;建筑業,增長9.6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增長9.1倍;批發和零售業,增長5.5倍;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3倍;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增長4.1倍。從行業分布可以看出,三次產業中均有快速增長的行業,但大多數領漲的行業門類均屬于第三產業,這一現象也充分反映了陜西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與帶動作用與日俱增。
關中聚集效應明顯
西安憑借3.1倍增速穩居全省第一
從法人單位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關中地區的法人單位數在近二十年間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西安、咸陽和寶雞三個地市始終占到陜西法人單位數的六成以上,聚集效應十分明顯,這與陜西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產業布局是相吻合的。但從增長速度的角度看,近二十年間除了作為省會的西安市憑借3.1倍增長穩居全省第一外,排在第二和第三名的則分別為榆林市和楊凌示范區,分別增長3.1倍和增長2.3倍。這也充分印證了楊凌示范區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唯一以農業為特色的自貿區對市場主體是極具吸引力的,而陜北地區大力打造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也為區域經濟的改善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內資單位占有絕對優勢
民營經濟迅速崛起
從單位的登記注冊類型看,2001-2018年間,內資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占全部法人單位的比例基本穩定在99.6%左右,在內資單位當中,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的增長最快,分別實現了15.3倍和7.6倍的增長,占比則分別由2001年的3.1%和17.7%提高到了2018年的16.6%和49.8%,占比分別提高了13.5個和32.1個百分點;同時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也分別實現了2.2倍和3倍的增長。由此可見民營經濟不僅發展速度較快,而且已經從單位數量上取得了絕對優勢地位。這與陜西近年來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宏觀政策大背景是一致的,也反映出陜西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壯大的良好勢頭。(王昕 梁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