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第一書記”向大家展示特色農產品
□實習記者趙婧文/圖
“春風吹,吹暖農家日,溝梁踏破覓朝暉。”10月23日,在第二十六屆農高會C館的陜西省“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成果展上,一首感人肺腑的《第一書記之歌》吸引了大家。
今年農高會上,省委組織部從全省近萬名第一書記中精選31位書記,集中展示他們的先進事跡以及通過他們帶動發展起來的村中特色產業,有蜂蜜、茶葉、香菇、羊肚菌等60多種產品。鮮明地域特色的農副產品在發展陜西農村經濟和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千滿意、萬滿意,村民滿意才是真滿意”
“羊肚菌剛種到地里,就已經不愁銷路了。”談起第一次參加農高會的收獲,咸陽市武功縣賈晁村駐村“第一書記”孫文剛樂開了花。參展的第一天,該村食用菌合作社正在種植的羊肚菌就被四川客商訂購一空。“20畝羊肚菌,預計明年能為村里帶來60萬元的收益。”
這位標準的“80”后扎根村里兩年多來,通過網絡尋找產業項目,帶動村民成立食用菌合作社,目前已建成食用菌大棚30座,為貧困戶分紅7萬多元,解決長期就業崗位2個、短期就業崗位十多個,累計發放工資6萬多元。
“千滿意、萬滿意,村民滿意才是真滿意。”孫文剛說,他期待通過發展高產值農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將來為農產品注冊商標,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從農村中來,回到農村中去”
2010年,高瑞鴻被招錄為大學生村官,兩年后,他通過考試成為國稅榆林稅務局的一名公務員。2017年,在榆林市精準扶貧戰役打響后,高瑞鴻又一次回到了他熟悉的農村,成為定邊縣鄭寨子村的一名駐村書記。“從農村中來,回到農村中去。”高瑞鴻說,能為村民做些實事,他甘之如飴。
兩年多來,他認真研究中省市扶貧文件精神,以“輸血+造血”的幫扶模式,按照1:1資金配套為貧苦戶實施6萬元項目。積極組織黨員干部“走出去學回來干”,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產業扶貧新思路,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建成鄭寨子村集體經濟養雞合作社。
“村里不養懶漢,也不浪費國家一分錢。”高瑞鴻說到年底合作社就要盤算收益了,“爭取再給每一位貧困戶分紅1000元,為全村村民補充醫療保險5塊錢。”
“絕不返貧是我最大的奮斗目標”
“您是我參會以來,第35位說從沒見過它的。”出生于1984年的王靜,捧起一瓶韓城市板橋鎮共裕村生產的蜂蜜醋,笑著向記者介紹說,這是她2018年成為該村駐村書記后,跑遍了全省20多個市縣,為該村因地制宜引進的扶貧項目。“村里有養蜂產業,但回報期較長,我們借鑒韓城花椒產業的成功經驗,生產蜂蜜醋增加蜂蜜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益率。”
除此之外,王靜與村委干部同心協力,使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達標,還為村集體建立了3個中蜂扶貧示范園、1個菊花茶種植示范園、1個農副產品集散地、15畝光伏電產業園,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為該村貧困摘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幾年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王靜說,農高會期間,懷有身孕的她依然忙到“停不下來”。“當年共裕村是韓城市最貧困的村,帶領66戶貧困戶走出困境,絕不返貧是我最大的奮斗目標!”
近年來,我省近萬民駐村書記深入農村第一線,架起“連心橋”,鋪設“致富路”,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扶貧篇章。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