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高達23.6%,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位。作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嶄新階段,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助力我省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 截至9月末,全省共有1489家聯網直報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同比增長21.2%;有2家上市文化企業、13家文化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有16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8家國家認定動漫企業和182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擁有廣播電視制作機構600余家,電影產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四
初冬的安康市紫陽縣蒿坪鎮社區生機盎然。整齊劃一的樓房、干凈整潔的道路、設施齊全的文化休閑廣場……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多虧社區建了毛絨玩具廠。我們現在移民搬遷到環境這么好的社區,又能在家門口上班,這樣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41歲的貧困群眾汪國菊難掩內心的激動,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汪國菊所在的毛絨玩具廠是安康市200家毛絨玩具文創企業之一,是安康特色文化制造企業遍地開花、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一個縮影。截至10月底,安康毛絨玩具文創企業共吸納就業9212人,累計產值突破10億元,是全省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的生動寫照。
截至9月末,全省共有1489家聯網直報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同比增長21.2%;有2家上市文化企業、13家文化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有16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8家國家認定動漫企業和182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擁有廣播電視制作機構600余家,電影產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四。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高達23.6%,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位。
作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嶄新階段。
文化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和文化對外交流步伐的加快,使得文化產業在轉型升級中不斷成長。一連串的“組合拳”,使得文化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正在悄然助力我省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多措并舉
文化企業遍地開花
在西安曲江新區眾多的文化創意企業中,西安湛藍星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原創文化手游《大西安傳奇》,在今年北京文創大賽·全國百強決賽中獲得大賽組委會認可。
“一年多的孵化、成長,離不開從省上到曲江新區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拿鐵城園區的引導幫助。”西安湛藍星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如是說。
作為首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曲江新區在落實各級扶持政策的同時,率先出臺《西安曲江新區關于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推行“創業十條”等,以完善的配套設施、一流的服務,搭建起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舞臺。
“不僅是曲江新區,事實上,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考核機制的運行,全省各地都爭先恐后培育市場主體、發展文化產業。”省委宣傳部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魯吉安說。
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提出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陜西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省出臺了《陜西省“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陜西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多個配套文件,“1+N”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落實免征省屬文化企業資本收益、文化企業財稅優惠、小微文化企業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基金等扶持政策;組織實施文化產業“十百千”工程,培育出一批示范性強、帶動效應明顯的園區和企業,涌現出曲文投集團、新華出版傳媒集團等一大批優秀文化企業,其中曲文投集團連續8年榮獲“全國文化企業30強”;32個省級重大文化項目,23個項目投入運營,累計完成投資446.15億元。
填補短板
文化制造業強勢崛起
9月中旬,記者在冠捷顯示科技(咸陽)有限公司二樓生產線車間看到,一條長長的自動化生產線輸送帶上,一臺臺液晶電視機被傳送到作業臺前,四五名技術專家和工人身穿工作服、手持遙控,反復測試產品性能。
這就是國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智能制造生產線,也是陜西以培育、引進等有效途徑填補文化制造業短板的范本。今年以來,以咸陽彩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和冠捷顯示科技(咸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大型文化制造企業相繼量產,以安康毛絨玩具制造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制造企業遍地開花,有效彌補了全省文化制造業發展的短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80.3億元,同比增長28.5%,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快4.9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增速的貢獻率高達46.6%,是拉動全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陜西省統計局二級巡視員葛小偉分析。
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正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占比明顯提高。
推進融合
新型業態競相涌現
當夜幕沉沉降下,華清宮景區九龍湖上,驪山的漫天星光下,那段流傳千年、蕩氣回腸的帝妃之戀在奪目璀璨的燈光中被完美演繹,且震撼全場——4月13日晚,華清宮景區實景舞劇《長恨歌》第十三季如約和觀眾見面。
事實上,以實景舞劇《長恨歌》為代表的旅游演藝已經遍布全省。這些形式新穎、各具特色的旅游演藝的成功運行和推廣充分證明:文化與旅游結合,可以讓文化走得更“遠”。
“全省各地深入探索文化與旅游、商貿、制造、娛樂、餐飲、休閑等相結合的新路子。以文化內容消費為核心的產業鏈逐漸形成,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任宗哲表示。
近年來,文化與各行各業相融合,使得文化產業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加快推進國際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和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創新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開工建設旅游項目1100余個,完成投資1490億元;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出臺《陜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積極申報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扶持文化科技融合領域雙創服務平臺;文化和金融融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召開創建國家級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區工作會,舉辦陜西省文化金融融合發展懇談會,6家金融機構為陜西文化產業授信600億元;扎實推進文化與互聯網等高新科技加速融合,廣告會展、數字內容、網絡文化、手機動漫、現代娛樂等新興業態發展迅猛,拓展了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擴大交流
搭建產業發展平臺
“么麻達”“克里馬擦”“撩咋咧”“霧達”……在陜西展區以城墻為形的墻壁上,一排排醒目的方言文字引得眾人圍觀。
這是今年5月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深圳文博會”)陜西展區的場景。通過深圳文博會,我省向世界講述陜西故事,搭建起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共推介180多個文化產業項目。
“實踐證明,我省通過參加招商會,舉辦旅游節、文博會、電影節等活動,引進了一些企業,有力推動了全省文化產業發展。”魯吉安說。
近年來,我省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充分利用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深圳文博會、西部文博會、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等平臺,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文化產業推介洽談活動,廣泛開展文化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全年,我省各市(區)招商引資70余次,文化產業項目簽約金額達2500多億元。華僑城、恒大集團、宋城演藝集團、華夏文旅集團以及浙江文創集團等知名文化企業紛紛在陜落地。
事實上,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并舉的“文化走出去”,使得陜西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推動了陜西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
正如我省在深圳文博會的推介詞所說的,陜西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雄奇壯美的山河文化、豐厚豐富的民間文化、砥礪奮進的先進文化。所有這一切都是文化事業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和源泉。(記者 楊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