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孫高菊
她們是女性企業家,同時也是臨渭區人大代表;她們是人民群眾的“信息員”,也是橋南鎮脫貧致富路上的三朵“金花”。
11月19日,省人大常委會“40年·深情回眸再出發”采訪組走進渭南市臨渭區,在見證新時代地方人大工作的渭南實踐時,臨渭區脫貧致富路上的三朵“金花”王貞養、張喜芹、陳春苗的事跡,感動了采訪組一行。
“抱團”發展助力扶貧
核桃、柿子醋、土雞蛋、手工編織的草籃子……在臨渭區扶貧產品超市里,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分門別類擺放在貨架上的農副產品,讓采訪組一行看花了眼。
“這些產品都是出自于臨渭區的各個貧困村、合作社。以前村里信息閉塞、銷路不暢,農產品很不容易賣出去,隨著扶貧超市的設立,群眾再也不用為自家產品‘滯銷’發愁了。”臨渭區人大代表、陜西恒然四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貞養介紹道。
王貞養是橋南鎮三朵“金花”之一。當年,為了尋找脫貧致富路,她偶然接觸到了電商行業,隨后就創辦了陜西恒然四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公司采取“線上+線下”模式,統一對村里收購的農產品進行運營銷售,臨渭區扶貧產品超市就是公司線下運營的一個銷售載體。
在超市貨架上,手工編織的草籃子、核桃分別是巧娘草編合作社和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的產品,其創辦人陳春苗、張喜芹就是另外的兩朵“金花”。
為了打通扶貧產品銷售的“最后一公里”,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號召下,三位人大代表“抱團”發展,借助各自優勢特長,合力推動橋南鎮脫貧攻堅工作。
“她們有資源,我有銷售渠道,通過這樣的合作方式,不僅實現了相互之間合作共贏的目標,還在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王貞養高興地說。
我當代表為人民
橋南鎮是核桃之鄉,種植面積達2.5萬畝。此前,因銷路不暢,雖然集抗晚霜、果仁飽滿、含油量高等優點于一身,但這里產的核桃并沒有成為鄉親們的“致富果”,這讓張喜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破解銷售難?幾經思索,張喜芹決定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村里建核桃加工廠,利用核桃幫助鄉親們增收致富。
2014年,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為渭南市唯一一家專門從事核桃深加工的企業,近年來,公司利用“黨支部+企業+電子商務+貧困戶”的運作模式,累計幫扶貧困群眾1059戶,總幫扶資金29萬元。
11月19日,走進公司廠房,看到近20位老人正坐在一起給核桃去皮。雖然一天只有20元左右的收入,但老人們感到很滿足。“反正也是閑著,干一點活就有點收入,這是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張瑩草老人笑著說。
“我能切身體會到貧困戶、留守婦女的不易,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臨渭區人大代表、巧娘草編合作社理事長陳春苗說道。
訪民情、傳民聲、解民憂,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近年來,陳春苗積極履行職責,踐行諾言,通過家傳草編手藝,帶領周圍群眾將原先廢棄在田間地頭的麥稈、玉米皮編織成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輻射帶動了周邊500多戶貧困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實現每戶年增收近萬元。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寥寥數語,詮釋了三朵“金花”履職為民的初心。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