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到2022年,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
■要強化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銜接。制定出臺醫養簽約服務規范,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
■將“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社會福利機構設置許可”等措施放開,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打破準入門檻。
近期,國家養老新政密集發布,從十九屆四中全會對養老服務體系的新提法,到《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印發,從國家衛健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到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公布《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一攬子利好政策為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送上“真金白銀”。
省政協委員、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馬鵬程認為,養老問題關乎家家戶戶,涉及每個人的未來。“醫養康養相結合”提法更符合我國養老實際,為健康養老事業提供了新思路。
“醫養康養應從養生、養心、養神三個方面進行制度設計,在擴大養老服務設施覆蓋面的同時,提高群眾健康素養,重視和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幫助老年人群學會情緒調適和管理,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健康養老為中心轉變,努力使群眾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馬鵬程說,“同時,還要調動老年人參與學習、參與社會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發揮專長和優勢,從中獲得信心和自信,活出好心情,養出好身體。”
截至2018年底,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達674.77萬,占總人口的17.5%。自2000年進入老齡化省份,我省18年間增加了約312萬老年人口。
馬鵬程建議,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獨特作用,增強社區中醫藥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商洛市政協委員、陜西婦聯巾幗秦嫂家政丹鳳公司經理張娟娟說,當前養老產業支持政策呈現新特點,政策站位更高,充分反映出黨和國家對養老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尤其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內容涉及我國老齡戰略體系中最基礎、最突出的領域,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意義重大。”
張娟娟同時表示,中央政策指引行業發展大方向,地方政策還要因地制宜、條條細化。“比如,作為西安后花園的商洛,養老政策不能照搬大城市經驗,而要根據‘國家森林城市’定位,規劃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老人更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養老,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符合地情、貼近老年人生活實際的養老服務發展模式,讓養老生活多一些親情關懷。”張娟娟建議,針對目前商洛異地搬遷的貧困人口,還要開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能培訓,如家政服務、養老服務,推動養老護理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
作為長期在一線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政協委員,西安市雁塔區政協委員、西安市雁塔區中醫醫院院長曹大偉指出,城市推進“醫養結合”主要是依托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或簽約家庭醫生。雁塔區作為西安市主城區之一,目前有關醫養方面的標準還不健全,缺少相關政策的支撐和配套設施。同時,養老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問題也較為突出。
他建議,進一步建設養老醫護從業人員隊伍,加強專業護工隊伍培養,不斷提升專業護理服務水平,開展老年保健、護理、營養、心理咨詢等專業技能培訓,為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專業人才保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