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已于12月1日正式生效,開啟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時代。12月2日,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陜西省林業局發布陜西省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
到2025年建立秦嶺國家公園新模式
陜西秦嶺面積5.82萬平方公里,生態空間占90%,林地面積占85.20%,森林覆蓋率69.65%,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生態系統功能相對完整。
會上,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黨雙忍介紹陜西省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首先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行動。根據中辦國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和《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編制秦嶺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秦嶺區體制試點,全面啟動秦嶺國家公園前期建設工作。將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等生態核心區域納入秦嶺國家公園,到2025年建立秦嶺國家公園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
其次是森林資源保護行動。加強森林資源培育、保護,推動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建立野生植物資源檔案
第三是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實施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專項調查,調整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植物名錄,建立野生植物資源檔案,加強秦嶺珍稀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群落保護。組織開展秦嶺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認定工作,確定棲息地名錄,在棲息地設置保護設施和標志,構建起“自然、多彩、連通”的生態廊道。
四是生態空間修復行動。編制《天然林保護專項規劃》,建立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編制《濕地保護專項規劃》,建立濕地保護修復制度。鼓勵25°以下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優先開展秦嶺北麓直觀坡面、困難立地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創建森林景觀特色的美麗鄉村。秦嶺也是我省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截至目前,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200余萬畝。
秦嶺已建立50個森林公園
五是生態服務與富民行動。建立健全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依托秦嶺生態資源優勢,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自然體驗、生態旅游等轉化創新平臺。截至目前,秦嶺已建立50個森林公園(國家級24個、省級26個)。2018年秦嶺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13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7億元,占全省森林公園的53%和72%。帶動社會從業人員3.3萬人。
籌建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
六是科技創新行動。
七是智庫建設行動,組建大秦嶺研究創新團隊,共建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新型智庫,加快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建設,按照“一公園、兩基地”布局,改造提升繁育基地,新建救護放歸基地,籌建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依托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創建朱鹮國際研究創新高地,為世界朱鹮野外種群的恢復與保護提供“中國模式”。
八是保護執法與監督行動。截至目前,全省建立各級森林公安機構285個,近三年累計受理案件13784起,查處13513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3.27萬人次。建成126個防火指揮部,森林火災危害總體呈下降趨勢,火災數量由上世紀70年代年均近500起,降低到近年的年均75起。
九是生態文化宣傳行動。
十是組織保障行動。記者姬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