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曹華璞
11月28日,省政協就“創新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議題召開遠程月度協商會。省政協委員高曉斌、蘭愛平、任佳琳圍繞創新發展素質教育,從重視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完善體制保障、結合本土文化優勢創新思政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各自建議。
拓展自由空間培養求異思維
“古典小說中的順風耳、千里眼,現在不是已經成為現實了嗎?”省政協委員、共青團延安市委書記高曉斌認為,想象是引發創新的源泉,創造性想象推動了人類認識的發展和進步。
在高曉斌看來,中小學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優良的素質。中小學教育應該在教師灌、填與學生聽、記、背的基礎上,著重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即發散思維,突破常規的思維定勢。
經過在延安的扎實調研,高曉斌發現,延安現階段中小學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的自由度不夠大。“這樣的傳統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拓展學習方法和開拓學習思路,使學生缺乏積極思考和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要不斷地激發學生們的思維創新意識,培養他們敢于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敢于發出不同的聲音。”高曉斌建議,應始終圍繞如何塑造學生健全健康的人格而開展教育工作,讓中小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學習、生活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問題,并善于找到一些合理高效的解決辦法。
找準桎梏因素完善體制保障
省政協委員、延安市教育局局長蘭愛平在教育系統深耕了近四十年。10月10日至12日,他參加了省政協對延安市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專項調研。結合調研和工作實際,他建議創新發展素質教育應完善體制保障。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桎梏創新素質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因素。”蘭愛平認為,延安市存在市、縣城區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辦學條件未達標和教師編制嚴重不足、學校經費水平較低、教師績效獎勵水平低、名校掐尖招生擾亂教育生態等五個方面主要問題。
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學校建設項目規劃安排和資金投入,實現學校標準化建設;設置幼兒園專項編制,并提高中、高級教師職稱崗位比例;提高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或單列陜北地區學校冬季取暖專項經費補助項目;制定出臺合理的課后服務收費政策,以及教師課后服務勞務補助政策;制定出臺相關禁止掐尖招生的政策,堅決制止跨區域招生現象和掐尖招生行為。
深挖本土文化創新思政教育
延安精神、西遷精神、秦嶺生態文化、西安紅色文化以及1140年厚重歷史、全國排名第一的陜西航空航天制造業等,這些都是我省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應該充分挖掘本土優秀文化資源,作為思政教育的‘源泉’,開展創新型思政課。”省政協委員、西安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副主任任佳琳表示。
“西安的‘紅城精神’發端于辛亥革命中的西安起義,連接古今的切入點是勿幕門。”任佳琳解釋說,為了紀念革命元勛井勿幕,西安新開了一座城門就是勿幕門。她認為,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參觀勿幕門,用真實鮮活的故事,讓學生們了解這段歷史,從井勿幕個人的流血犧牲到整個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向孩子傳播紅色精神。
任佳琳建議,組建專業研究隊伍深入基層,搜集、挖掘和搶救這些活的、帶著泥土和露珠的故事和素材,充實現代思政課程,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