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黨建濤
陳濤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點火升空,經過2220秒的飛行,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擔負此次發射任務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團隊中,活躍著很多“老陜”的身影,他們忙碌在各個保障團隊和工作崗位上,為“胖五”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
田偉:精心計量,助“胖五”安全飛天
來自陜西富平的田偉,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計量系統工程師,也是此次發射任務計量保障團隊的管理負責人。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的5年時間里,田偉和同事承擔了發射場所有的計量保障工作,計量保障成功率始終為100%。
雖然奮戰在幕后,但田偉深知重任在肩。他以更高的標準和更大的熱情,投身到任務準備工作中。年初以來,他帶領的計量團隊每人平均完成了3000多臺(塊)儀器儀表的檢定工作,編寫各類試驗文書百余份,發現并解決設備儀表故障隱患數十起,為任務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硬件保障。
27日晚,當看到“胖五”直刺蒼穹的那一刻,田偉和同事真切地感到,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們堅守著平凡的幕后崗位,執著于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黨建濤:觀云測雨,為“胖五”尋找騰飛窗口
“長五鯤鵬起文昌,力攜希望跨重洋。忍辱復飛驚寰宇,來日深空我為王。”12月27日晚,在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后,黨建濤激動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即興創作的小詩。
來自陜西西安的黨建濤,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高級工程師,也是此次發射任務氣象保障團隊技術總體負責人。他和團隊的職責就是觀云測雨,為“胖五”尋找騰飛窗口,提供點火決策。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各個系統各項能力建設幾乎全部從零開始。黨建濤主動承擔起“文昌發射場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業務系統”項目建設重任。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2015年,文昌發射場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業務系統項目通過了上級驗收。經過4年的應用,這套系統為文昌發射場氣象保障工作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預報支持。
“胖五”任務啟動后,黨建濤帶領團隊提前半年進駐發射場,堅守在氣象工作間,實時對發射場天氣變化進行分析、預報,順利完成了每一個重要節點的氣象保障工作。
陳濤:光學跟蹤,看“胖五”一飛沖天
12月27日晚,當“光學跟蹤正常”的調度指令傳來,陳濤一直緊握的雙手終于放松下來。他負責的光學測量系統圓滿完成了跟蹤測量任務。
陳濤是漢中人,參加工作后的16年里,先后參與執行了109次航天發射任務。此次,他擔任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場區光學測量系統總體工程師。
2013年,好學上進的陳濤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選派,參與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建設。6年時間里,陳濤除了參加衛星跟蹤測量任務,還承擔起相關的科研、設備質量監督、設備論證等工作。加班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也讓他得到了扎實的鍛煉。
今年6月以來,為完成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任務,陳濤兩次赴西沙琛航島進行測量試驗,在島上待了50多天,撰寫了20多份試驗報告。雖然工作量和工作強度很大,但他對工作標準沒有絲毫降低。在任務進行的各個階段,他都嚴格履行職責,嚴把質量關口,確保光學測量系統圓滿完成了各項跟蹤測量任務。(記者 母家亮/文 通訊員 何玲/圖)
陜西航天人再辟“太空試驗田”
除火箭本身值得關注之外,此次搭載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更是令人期待。那就是——我國最新一代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及其首飛實驗星實踐二十號衛星。
前者相當于汽車的底盤,后續衛星只需要添加各種專用功能模塊,根據不同有效載荷做少量適應性修改即可。而后者在完成在軌技術驗證之后,可以將通信總容量從20G(此前我國通信衛星的總合)提升到300G至1T。用實踐二十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周穎的話說:“實踐二十號衛星代表了我國民商用通信衛星發展的新高度。”
在這塊航天高科技的“試驗田”里,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培育了代表我國高通量衛星未來發展方向的Q/V載荷,“種植”了能夠實現星間、星地更大容量衛星通信的“激光終端”,還栽培了能夠實現通信資源靈活分配的“寬帶柔性轉發器”。
高通量通信衛星是我國通信衛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已經發射的首個高通量衛星實踐13號衛星,可以使地面用戶能享受到衛星寬帶互聯網服務。
周穎介紹,“實踐二十號衛星上搭載的Q/V載荷是未來高通量通信衛星和超高通量通信衛星關口站主要使用的載荷,代表著未來高通量衛星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國際航天在高通量衛星研制上的重要方向。”
什么是超高通量衛星?以高速公路為例,如果將現有的傳統通信衛星比作是普通公路的話,高通量衛星就是高速公路,那么能夠實現通信容量在1Tbps以上的超高通量衛星則是現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50倍以上的高速公路。使用Q/V載荷的高通量衛星以及超高通量衛星將可以大大地提高在偏遠地方實現寬帶互聯網的能力,并且更為高效、成本更低。
如果說Q/V載荷是實現衛星高通量通信的“新星”,那么西安分院研制的激光終端則可以稱為“大牛”。該終端將作為激光通信的主體,通過激光傳輸實現星地和星間通信。激光通信是未來地面超大容量關口站實現的主要途徑,也是未來建設天基信息網絡中星間通信的主力。
相比傳統的微波傳輸,光寬帶在傳輸過程中幾乎不受帶寬的限制,就可以實現大容量的衛星通信和數據傳輸,并且具備速率高、保密性強等優勢。作為衛星通信和衛星數據傳輸領域的“網紅級”產品,激光終端現在是備受青睞,一些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都瞄準了激光終端的應用潛力和應用價值,紛紛拋出了橄欖枝。未來,隨著激光終端研制技術的成熟,小型化和批量化研制將成為其主流。
由五院西安分院為實踐二十號衛星所研制的寬帶柔性轉發器在國際上也屬難度較大的載荷產品,代表著一個國家星載數字透明處理的最高水平。衛星通過寬帶柔性轉發可以將頻率資源進行詳細劃分,并且通過在軌網絡管理實現多用戶的靈活使用,提升星上通信資源的使用效率。
在軌使用時,寬帶柔性轉發器通過在軌網絡管理自動分配鏈路,在用戶使用結束之后,將鏈路分配給其他需要使用的用戶。就好比地面手機通信基站信號通路的靈活分配一樣,如果有1萬個用戶,由于手機用戶不可能同時在線使用,那么有1千條線路就基本可以滿足所有用戶的使用。而傳統的衛星轉發方式,只能實現固定用戶固定通道的信號傳輸。(張學良 三秦都市報報記者 石喻涵)
航天科技四院兩大“法寶”護航
在這次成功發射的背后,位于西安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有兩件神秘的“法寶”,雖然個頭小不起眼,但全力護航功不可沒。他們便是正推火箭和消氫點火裝置。
正推火箭是火箭飛行過程中為實現芯一級、芯二級可靠分離而研制的分離發動機,為級間分離提供動力的裝置。火箭芯一級工作結束后,正推火箭接到分離指令,開始點火工作,此時,發動機產生推力實現芯二級液體推進劑沉底,確保火箭按照預定程序完成任務。
由航天科技四院41所研制的正推火箭兼具固體發動機和火工品的雙重特性,其工作時間長,可靠性要求高,環境條件極其苛刻,是目前運載火箭箭體使用的最大火工品。發動機固體動力推進劑,采用新型配方材料,具備低燃速、低殘渣的特點,能夠確保發動機產生強大推力的同時,不對火箭芯二級箭體產生損傷,而且比同類發動機更加綠色環保。
為確保遙三火箭質量,航天科技四院開展大量質量復查工作,對4臺正推火箭進行產品檢查確認及零部件更換工作,并完成全級次供應商統計梳理。為確保“正推火箭”穩定、可靠工作,固體動力源添加了新型功能助劑,并通過大量的配方優化試驗,不斷提高推進劑的穩定性和燃速控制精度,進而提升發動機工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采用氫氧發動機,在點火前會向發射平臺周圍環境排放大量低溫氫氣。當氫氣與空氣混合濃度達到一定范圍時,遇到靜電或明火就會產生爆炸或爆轟,不僅損壞發射場的設備和設施,甚至會導致星箭俱毀的嚴重后果。為消除火箭發射前的大量低溫氫氣,徹底排除發射前的安全隱患,航天科技四院42所專門研制消氫點火裝置。該裝置安裝在發射平臺上,能在火箭氫氧發動機工作前的2~3秒內,點燃火箭發射的“第一把火”,利用噴射的高溫、高速燃氣金屬粒子流,將發射前排出的大量氫氣在其未達到可爆炸最低濃度前先行消除,以保證運載火箭發射的安全性。
該裝置采用了高安全性的藥劑材料,應用了先進的控制技術,確保能夠“準確、準時”點火,待消除氫氣后又能及時“熄火”。該裝置實施雙層保護設計,不僅能承受火箭發射時產生的高熱流沖擊,而且具有防爆功能,能避免裝置萬一失效可能引起的安全事故。(三秦都市報記者 王嘉)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