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央視新聞頻道再次聚焦西安,中歐班列“長安號”引起央視關注。央視在報道中提到,截至2018年11月底,從西安港務區開出去的中歐班列達到1142列,是2017年的近6倍,重載率和滿載率均達到了99%,均居全國第一。
中歐班列重載率和滿載率不斷提升 目前均達到了99%
地處內陸腹地的陜西站在對外開放的前沿,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國際物流樞紐中心西安國際港務區。央視在報道中提到,陜西位于中國的大地原點、地理上的幾何中心,就像一個圓的中心點一樣,從這里出發到達我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直線距離最近的。利用這種區位優勢,陜西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中歐班列開行的數量逐年增加。
據了解,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止到2014年底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達到了46列,2015年達到了95列,2016年達到了151列,2017年達到了194列,截至2018年11月底,從西安港務區開出去的中歐班列達到了1142列,是2017年的近6倍,重載率和滿載率均達到了99%,均居全國第一。“重載率和滿載率這么高,說明了我們中歐班列的質量越來越好。”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西安西站新筑車站站長張義介紹,重載率是集裝箱承載貨物重量的指標,滿載率則是集裝箱空間使用效率的指標,二者數據越高,說明集裝箱貨物越接近飽和狀態。記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11月底,從西安國際港務區開行的中歐班列,運送貨物總重量約113萬噸。貨運量是2017年的4.9倍,貨值約16.3億美元是2017年的8.6倍,數字的背后說明中歐班列開行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高。
打通了向西開放的通道 帶來貿易的發展和產業的集聚
在央視報道中,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中歐班列的貨品已經由過去的單一工程機械拓展到現在的汽車、服裝、快消品等全品類,真正實現了貿易互通,也充分說明‘一帶一路’倡議已深得沿線國家和人民的認可與歡迎。”據了解,從2013年11月初的每月一列到現在每天三四列,中歐班列的開行,除了把本地產品銷往國外,還把優質產品帶到國內,打通了向西開放的通道,帶來的是貿易的發展和產業的集聚,一大批企業選擇在西安落戶。
一家物流公司進出口負責人表示:“原有的海運方式,貨物到達歐洲市場大概需要40到50天。現在通過中歐班列14天到18天就可以到達歐洲市場,這對企業來說是時效與經濟的雙贏。”
陸空內外聯動 東西雙向互濟 集散輻射全國門戶強勢凸顯
“過去,從俄羅斯進口糧油要先乘火車,再乘船到連云港,繞一大圈才能到西安,一趟下來需要花費兩個月時間。”我市一家企業相關負責人感慨,“有了‘長安號’,糧油從裝車到抵港只用7天。”從“月”到“日”,絲路上的時光刻度,被“長安號”重新定義。
“長安號”港埠內,集裝箱入鐵路口岸,信息比對、貨權交接僅需20秒;海關、檢驗檢疫、鐵路公司等部門無縫銜接;推出“艙單歸并”模式,同類商品整合報關,降低企業95%通關費用。
俄羅斯木材、格魯吉亞紅酒、哈薩克斯坦蜂蜜、烏茲別克斯坦綠豆,甘肅、寧夏、山東等15省份的機電裝備、衣帽服飾集聚西安,轉運全國。
“我們創新推出‘對接市場,一企一線’運營模式。”港務區管委會主任孫藝民介紹,在政府主導下,引入招商局、大陸橋、陸港集團3家強有力的市場主體,由其挖掘市場、承包線路、保障貨源。2018年“長安號”來去無空箱,重載率達99%。貨運量、重載率、實際開行量三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據了解,2018年前11個月陜西省進出口總值3215.5億元,同比增長31.3%。其中,進出口、出口、進口增速,分別列同期全國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陜西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集散輻射全國的門戶和樞紐作用正強勢凸顯。 (任 娜)
編輯: 楊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