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體操冠軍張尚武在北京賣藝為生、舉重全國冠軍鄒春蘭浴池搓澡、國際馬拉松冠軍艾冬梅擺攤賣金牌……”幾年前,省政協委員譚敏看到這則新聞時,心理很不是滋味。
自己是運動員、老公是運動員、學生還是運動員……作為省游泳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譚敏,幾乎天天和運動員打交道,這讓她對運動員充滿感情,也對他們的運動成績提高和生活保障格外關注。
近年來,譚敏發現,體育學校招生情況并不理想,許多家長都不愿意讓孩子去缺少優質教育資源的體校。“如果大部分體校學生都是抽空來訓練,不能保證系統訓練,我國體育競技水平提高就很難。”
譚敏認為,競技體育在陜西也是“貧困戶”。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應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體校,在保證文化課學習的同時做好體育技能訓練,這樣家長也就消除了后顧之憂。“有了教育融入,可以保證他們退役后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但頗為尷尬的是,我省部分區域在“體教融合”方面推進緩慢,教育融入體育機制尚未形成,導致一些擁有過硬教學條件的體育學校門可羅雀,造成資源極大浪費。
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幾經修改后,譚敏形成了《推進我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與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深度融合》的提案。
譚敏建議,體育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思想認識上應高度一致,互相協助,打通制度壁壘,讓學生文化課和體育訓練共同發展。還要創新“體教融合”新模式,促成體育系統優勢項目進學校,使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植入學校體育優質資源沃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優勢項目更優、優質資源更“厚”。
在譚敏看來,在各地中小學“名校”中建立優勢項目校園俱樂部也很重要。她認為,可協助學校建立運動訓練體系,使優勢項目后備人才建設實現持續化發展。“還可引進中小學名校進入專業運動隊,實現教育體系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解決學訓矛盾,給運動員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空間。”各界導報記者 原登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