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F在人們不愁吃飽,只愁吃好,說白了,就是對糧食安全充滿困惑,老百姓的需求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張保軍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里的相關內容為自己在2019年的履職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上下大功夫。
用農業機器人助力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解決了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需矛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張保軍表示,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要規避人為因素的干預,需要加大以農業機器人為代表的信息化產品的應用。
“農業機器人相當于代替人力勞動,根據存儲的相關參數,去完成澆水、施肥等精準化操作。”張保軍表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劃定“27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中,可以進行試點應用,條件成熟后加以推廣,安全生產便具有可喜的前景,也將解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創新高校產學研用機制要以服務生產為目標
身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張保軍在日常的教學中對產學研用創新機制非常重視,他表示,教學一旦與服務生產相脫離,學校的眾多專業將失去生命力。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農作物良種的培育必須與群眾的需求相符合,我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培養人才上始終以此為目標,新品種的培育、新技術的應用,都要在有效生產上發揮作用。”張保軍透露,這些年學校通過這樣的理念,在省內外建設的實驗示范站中,將新機制、新產品進行及時推廣。
2019年履職 要從學習開始
“政府工作報告指明了全省未來一年發展的重點,作為政協委員,我的履職也要圍繞這些重點來展開,首要工作便是學習。”張保軍表示,在履職過程中,自己要從提高學習能力和調整學習內容兩方面著手。
如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人們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報刊書籍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用好智能手機,在獲取更多信息的同時,積極主動與同行、網友互動,能幫助我更好地學習。”與此同時,張保軍表示,除了視察、調研、月度協商、重要議題會議等政協常規工作之外,他還將發揮自己高校老師的特長,在農學院里更多地關注農作物生產要素的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水資源、土地資源條件下,運用新理念、新技術,實現農作物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更多地培育出優質綠色農產品。(記者 田涯)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