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導報記者 李鵬
陜西是天然氣生產大省,按理說滿足需要應該不成問題,可一到冬天卻還是會遭遇同其他城市一樣的限制供應、錯峰供暖、嚴控室內溫度等問題,這是怎么了?
省政協委員郝曉晨。 李鵬 攝
氣荒問題不僅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也是省政協委員迫切想了解和解決的問題。在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小組討論上,省政協委員、陜西燃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曉晨直面其他委員提問,解釋原因,暢談建議。
“我省的天然氣緊張也不緊張。”郝曉晨說,從產量、供給能力和市場銷售上、數據上,供給基本是平衡的,但全年需求曲線卻呈現馬鞍形,即產量是平衡的,冬夏季節用氣卻差別很大。拿數據說話就是夏天全市日用氣量只有200萬m³,而冬季全市日用氣量就在1600萬至2000萬m³。
“隨著治污降霾和煤改氣,用氣高峰愈加顯現。這樣的供需矛盾,需要建立儲備裝置來調節。”郝曉晨說,國家規定在一定區域內,要建立儲備裝置,存儲日平均3備的天然氣。但這個儲備裝置都是國家投資,目前我省在儲備裝置建設上還存在缺口,所以造成冬季氣荒。
供氣是民生工程,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擔當,但不能讓企業倒貼。郝曉晨算了一筆賬,冬季用氣緊張時,企業購買國家配置資源之外的天然氣,來保障居民用氣,價格比平時貴了一倍,但銷售給居民的零售價不能漲,于是冬季供氣中企業就會虧損。
如何破解這個問題?郝曉晨直言,一方面是國家要加大儲備裝置建設投資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自己修建儲備裝置,并由政府對儲備裝置運行時產生的部分費用進行財政補貼,加大“產供儲銷”體系建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